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排他性交易的一般性分析 | 第12-24页 |
第一节 正本清源——排他性交易的内涵及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排他性交易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厘清 | 第14-15页 |
一、排他性交易与独家代理(Exclusive agency) | 第14页 |
二、排他性交易与选择性销售(Selective distribution) | 第14页 |
三、排他性交易与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排他性交易的性质及实现条件 | 第15-19页 |
一、从竞争到合作——排他性交易的源起 | 第15-17页 |
二、排他性交易的实现条件 | 第17-19页 |
第四节 排他性交易的双重效应——从品牌竞争的角度 | 第19-24页 |
一、“双赢”条件下的限制品牌内竞争——排他性交易的积极效应 | 第20-22页 |
二、品牌内竞争与品牌间竞争的关系——排他性交易的消极效应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反垄断法视野中的排他性交易协议 | 第24-29页 |
第一节 法律与市场经济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 | 第25-29页 |
一、排他性交易与反垄断法保护的利益 | 第26-27页 |
二、限制竞争行为的竞和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作为一种趋势的变迁——反垄断法对于排他性交易的规制 | 第29-36页 |
第一节 从本身违法原则到合理原则——美国反垄断法对于排他性交易的适用 | 第29-34页 |
一、哈佛学派与“本身违法”原则 | 第29-31页 |
二、芝加哥学派的“经济效率革命”与“合理原则” | 第31-33页 |
三、后芝加哥学派与“合理原则”的完善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欧共体的豁免制度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反垄断法规制排他性交易的实体标准 | 第36-40页 |
第一节 相关市场情况 | 第36页 |
第二节 交易双方及其竞争者的市场力量 | 第36-37页 |
第三节 限制行为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第四节 交易环节和产品性质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反垄断法》规制排他性交易的建议 | 第40-48页 |
第一节 我国法律规制排他性交易的现状分析 | 第40-43页 |
一、我国排他性交易的现状分析 | 第40-41页 |
二、《反垄断法》规制排他性交易的欠缺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借鉴与建构——《反垄断法》中排他性交易制度的完善 | 第43-48页 |
一、《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 第43-44页 |
二、《反垄断法》规制排他性交易的制度设计 | 第44-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