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合并补救的含义与内容 | 第13-23页 |
一、问题的引出 | 第13-14页 |
二、合并补救的概念 | 第14-17页 |
三、合并补救的种类 | 第17-19页 |
四、合并补救的内容 | 第19-23页 |
第二章 合并补救的制度价值、适用问题及评价 | 第23-31页 |
一、制度价值 | 第23-25页 |
二、可能导致的问题 | 第25-29页 |
(一) 结构补救的问题 | 第25-26页 |
(二) 非结构补救的问题 | 第26-27页 |
(三) 竞争主管机构的因素 | 第27-29页 |
三、对合并补救的制度评价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合并补救的欧美经验 | 第31-45页 |
一、补救种类的选择 | 第31-33页 |
二、结构补救的经验 | 第33-41页 |
(一) 对剥离资产的要求 | 第33-36页 |
(二) 对购买人的要求 | 第36页 |
(三) 结构补救的实施方式——直接购买人与定资先行 | 第36-38页 |
(四) 出卖方的义务 | 第38-39页 |
(五) 对剥离期限的要求 | 第39-40页 |
(六) 托管人对结构补救的监督 | 第40-41页 |
三、非结构补救的经验 | 第41-43页 |
(一) 非结构补救的设计 | 第41-42页 |
(二) 产业管制机构的参与 | 第42页 |
(三) 开放补救的经验 | 第42-43页 |
四、合并补救借鉴欧美经验的分析 | 第43-45页 |
(一) 借鉴欧美经验的有利因素 | 第43-44页 |
(二) 借鉴欧美经验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合并补救在我国的适用分析 | 第45-47页 |
一、合并补救在我国的适用现状 | 第45页 |
二、制定合并补救指南的建议 | 第45-47页 |
(一) 合并补救的种类及适用情形 | 第46页 |
(二) 合并补救适用的风险防范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