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4页 |
·砜类农用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 第11-28页 |
·砜类农用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 第28-30页 |
·干扰物质代谢 | 第28页 |
·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 | 第28-29页 |
·作用于信息代谢系统 | 第29页 |
·其他作用机制 | 第29-30页 |
·半夏立枯病菌的研究进展 | 第30-34页 |
·病原菌形态 | 第31页 |
·症状特点 | 第31页 |
·立枯病发病条件 | 第31-32页 |
·立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研究路线设计 | 第34-3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4页 |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研究意义 | 第34页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供试化合物抑菌活性筛选及抑菌谱的测定 | 第36-44页 |
·供试材料 | 第36-37页 |
·供试病原菌 | 第36页 |
·供试化合物 | 第36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36页 |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化合物溶液的配制 | 第37页 |
·新化合物的初筛实验 | 第37页 |
·毒力回归方程和EC_(50)值的测定 | 第37页 |
·化合物2008185处理固体培养病原菌菌丝形态的观察 | 第37页 |
·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供试化合物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初筛抑菌活性 | 第37-40页 |
·化合物2008185对常见9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 第40-42页 |
·化合物2008185对病原菌离体径向生长抑制效果及其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化合物2008185对半夏立枯病原菌的作用机理初探 | 第44-65页 |
·供试材料 | 第44-46页 |
·供试药剂 | 第44页 |
·供试菌种 | 第44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44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44-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52页 |
·酸碱度对化合物作用于病原菌的毒力的影响 | 第46页 |
·化合物对病原菌抑菌方式的确定 | 第46页 |
·化合物对病原菌生长期影响的测定 | 第46页 |
·化合物对病原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确定 | 第46页 |
·化合物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6-47页 |
·化合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第47页 |
·供试植物病原菌的同步化培养 | 第47页 |
·化合物对病原菌形态发育的影响 | 第47页 |
·采用外渗电导法测定细胞膜的通透性 | 第47页 |
·经化合物处理后的病原菌内含物的测定 | 第47-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61页 |
·酸碱度对化合物2008185作用于半夏立枯病原菌的毒力的影响 | 第52页 |
·化合物2008185对半夏立枯病原菌抑菌方式的确定 | 第52-53页 |
·化合物2008185对半夏立枯病原菌生长期影响的测定 | 第53页 |
·化合物2008185对半夏立枯病原菌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确定 | 第53-54页 |
·化合物2008185对半夏立枯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54页 |
·化合物2008185对半夏立枯病原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化合物2008185对半夏立枯病原菌形态发育的影响 | 第55页 |
·化合物2008185对半夏立枯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化合物2008185对半夏立枯病原菌菌丝体内含物含量的影响 | 第56-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5页 |
·对真菌生长期影响实验方法的探讨 | 第61页 |
·对真菌菌丝抑制作用实验方法的探讨 | 第61-62页 |
·对抑菌机制研究方法的探讨 | 第62页 |
·药剂对菌丝体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62-6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5-67页 |
·结论与创新 | 第65页 |
·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附录 | 第77页 |
图版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