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热工过程逆动力学建模及控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系统逆动力学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系统逆动力学模型辨识 | 第11-15页 |
| ·神经网络建模方法 | 第11-12页 |
| ·模糊建模方法 | 第12-13页 |
| ·支持向量机建模方法 | 第13-15页 |
| ·基于逆动力学模型的过程控制 | 第15-17页 |
| ·逆系统方法 | 第15-16页 |
| ·自适应逆控制 | 第16-17页 |
| ·热工对象的逆动力学建模及控制 | 第17-18页 |
| ·热工对象逆动力学建模研究 | 第17页 |
| ·电站热工过程控制研究 | 第17-18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 2 基于SVM 的系统逆动力学过程辨识 | 第20-34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SVM 原理 | 第20-26页 |
| ·支持向量分类机 | 第20-24页 |
| ·核函数 | 第24页 |
| ·SVM 回归 | 第24-26页 |
| ·系统逆动力学模型结构 | 第26-30页 |
| ·系统逆动力学模型结构 | 第26-28页 |
| ·MIMO 系统逆动力学模型输入向量的约简 | 第28-30页 |
| ·仿真实验 | 第30-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3 基于RLSSVM 的热工过程逆动力学辨识 | 第34-48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基于RLSSVM 的建模算法 | 第34-39页 |
| ·LSSVM 回归算法 | 第34-35页 |
| ·基于RLSSVM 的系统辨识 | 第35-39页 |
| ·热工过程逆动力学辨识仿真实验 | 第39-47页 |
| ·煤气炉逆动力学模型辨识 | 第39-41页 |
| ·过热汽温逆动力学模型辨识 | 第41-44页 |
| ·单元机组负荷对象逆动力学模型辨识 | 第44-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4 热工对象逆动力学过程的FLSSVM 辨识 | 第48-64页 |
| ·引言 | 第48-49页 |
| ·基于T-S 模糊规则的模型辨识 | 第49-50页 |
| ·T-S 模糊模型结构 | 第49页 |
| ·T-S 模糊模型辨识 | 第49-50页 |
| ·基于FLSSVM 的模型辨识 | 第50-56页 |
| ·FLSSVM 模型结构辨识 | 第50-52页 |
| ·FLSSVM 模型参数辨识 | 第52-54页 |
| ·FLSSVM 与LSSVM 的等价性 | 第54页 |
| ·基于FLSSVM 模型在线辨识方法 | 第54-56页 |
| ·热工对象逆动力学过程辨识仿真实验 | 第56-63页 |
| ·煤气炉逆动力学模型辨识 | 第56-58页 |
| ·过热汽温逆动力学模型辨识 | 第58-60页 |
| ·单元机组负荷对象逆动力学模型辨识 | 第60-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5 基于逆动力学模型的热工过程自适应控制 | 第64-85页 |
| ·引言 | 第64页 |
| ·基于逆动力学模型的直接逆控制 | 第64-69页 |
| ·直接逆控制系统 | 第64-66页 |
| ·过热汽温控制仿真实验 | 第66-69页 |
| ·基于逆动力学模型的自适应逆控制 | 第69-84页 |
| ·自适应逆控制系统结构 | 第69-72页 |
| ·过热汽温控制仿真实验 | 第72-74页 |
| ·单元机组负荷控制仿真实验 | 第74-84页 |
| ·小结 | 第84-85页 |
| 6 基于逆动力学模型的直流锅炉给水及过热汽温控制 | 第85-104页 |
| ·引言 | 第85页 |
| ·直流锅炉动态特性 | 第85-92页 |
| ·系统数学模型及仿真方法简介 | 第85-87页 |
| ·汽温动态特性及分段控制的有效性 | 第87-92页 |
| ·给水及汽温对象逆动力学模型辨识 | 第92-95页 |
| ·逆动力学模型输入向量的选择 | 第92页 |
| ·逆动力学模型辨识仿真实验 | 第92-95页 |
| ·给水及汽温对象的自适应逆控制 | 第95-103页 |
| ·自适应逆控制系统 | 第95-96页 |
| ·控制过程仿真实验 | 第96-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7页 |
| 附录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