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SBBR单级自养脱氮工艺性能与氮转化途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1 绪论第13-36页
   ·氮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第13-14页
   ·生物脱氮工艺第14-34页
     ·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第14-16页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第16-18页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第18-24页
     ·ANAMMOX(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工艺第24-28页
     ·SHARON-ANAMMOX 工艺第28-29页
     ·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第29-34页
   ·课题的提出第34-36页
     ·课题提出的依据第34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34-36页
2 SBBR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构建方法第36-70页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37-41页
     ·试验装置第37页
     ·试验用水第37-38页
     ·接种污泥第38页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第38-39页
     ·试验安排第39-41页
   ·SBBR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构建过程中物质转化特征第41-55页
     ·亚硝化启动阶段物质转化特征第41-50页
     ·单级自养脱氮实现阶段物质转化特征第50-55页
   ·SBBR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构建过程中微生物特征第55-60页
     ·微生物宏观特性第55-57页
     ·功能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57-60页
   ·SBBR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构建策略第60-68页
     ·曝气方式第60-62页
     ·DO 浓度第62-64页
     ·HRT第64-68页
     ·填料类型第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3 操控条件对SBBR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第70-95页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70-72页
     ·试验装置与流程第70页
     ·试验用水第70-71页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第71页
     ·试验安排第71-72页
   ·DO 和曝停比对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影响第72-83页
     ·DO 对连续曝气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第73-74页
     ·DO 对间歇曝气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第74-75页
     ·曝停比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第75-76页
     ·DO 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内氮化合物形态与浓度分布变化的作用机制第76-81页
     ·曝停比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内氮化合物形态与浓度分布变化的作用机制第81-83页
   ·温度对间歇曝气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影响第83-87页
     ·温度对间歇曝气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第84页
     ·温度对间歇曝气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内氮化合物形态与浓度分布变化的作用机制第84-87页
   ·pH 值对间歇曝气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影响第87-93页
     ·pH 值对间歇曝气的单级自养脱氮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第88-89页
     ·pH 值对间歇曝气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内氮化合物形态与浓度分布变化的作用机制第89-93页
   ·本章小结第93-95页
4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生物膜和悬浮污泥的自养脱氮特性对比第95-112页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95-101页
     ·试验装置第95-96页
     ·试验废水与气体第96-97页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第97-101页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生物膜和悬浮污泥的亚硝化反应活性第101-103页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生物膜和悬浮污泥的好氧NO_2~-氧化活性第103-105页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生物膜和悬浮污泥的ANAMMOX 活性第105-108页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生物膜和悬浮污泥的单级自养脱氮活性第108-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5 SBBR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氮去除途径研究第112-136页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116-117页
     ·试验装置与运行第116页
     ·试验废水第116页
     ·试验气体第116页
     ·接种污泥第116页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第116-117页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氮元素平衡第117-119页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氨氮去除途径研究第119-132页
     ·亚硝化+ANAMMOX 脱氮途径第119-130页
     ·以NO_2 为电子受体的亚硝化单胞菌单级自养脱氮途径第130页
     ·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途径第130-132页
     ·氨吹脱等物化脱氮途径第132页
   ·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内各脱氮途径所占比例第132-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6 结论与建议第136-139页
   ·结论第136-137页
   ·创新点第137-138页
   ·建议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9页
附录第149-150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49-150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BBR单级自养脱氮工艺及其微生态特性研究
下一篇:双辊连铸高速钢铸带组织及后续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