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交联聚乙烯电缆附件局部放电检测的意义 | 第9-10页 |
| ·预制型电缆附件绝缘故障及局部放电的产生 | 第9-10页 |
| ·预制型电缆附件局部放电检测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预制型中间接头潜伏性缺陷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电缆附件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常用的检测方法 | 第12-15页 |
| ·超高频检测技术 | 第15-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时域有限差分法对电缆接头内超高频信号传播的分析 | 第18-29页 |
| ·前言 | 第18页 |
| ·中间接头内电磁波传播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 ·内部结构 | 第18-19页 |
| ·复合界面 | 第19-20页 |
| ·时域有限差分法与仿真计算模型 | 第20-24页 |
| ·时域有限差分法简介 | 第20-21页 |
| ·电缆头仿真计算模型 | 第21-24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 ·接收角度对UHF 信号检测的影响 | 第24-25页 |
| ·传播距离对UHF 信号检测的影响 | 第25-26页 |
| ·金属护套对UHF 信号检测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半导电层对UHF 信号检测的影响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3 内置宽频带圆环型传感器的研制 | 第29-45页 |
| ·前言 | 第29页 |
| ·传感器的原理与设计 | 第29-30页 |
| ·检测原理 | 第29页 |
| ·结构设计 | 第29-30页 |
| ·传感性能分析与优化 | 第30-43页 |
| ·电容耦合 | 第30-35页 |
| ·天线感应 | 第35-43页 |
| ·传感器性能实测 | 第43-44页 |
| ·暂态响应特性 | 第43-44页 |
| ·输入输出特性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电缆接头宽频带局部放电检测系统 | 第45-54页 |
| ·前言 | 第45页 |
| ·检测系统组成与接线 | 第45-46页 |
| ·传感器安装位置确定 | 第46-48页 |
| ·放电量标定 | 第48-50页 |
| ·灵敏度标定 | 第50页 |
| ·系统性能验证 | 第50-53页 |
| ·数据采集性能 | 第50-52页 |
| ·传感位置验证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5 电缆接头绝缘缺陷放电特性试验与分析 | 第54-65页 |
| ·前言 | 第54页 |
| ·模拟电缆接头与放电物理模型设计 | 第54-57页 |
| ·模拟电缆接头设计 | 第54-55页 |
| ·放电物理模型设计 | 第55-57页 |
| ·试验步骤与方法 | 第57页 |
| ·试验接线与方法 | 第57页 |
| ·数据采集 | 第57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7-64页 |
| ·单次放电时频域特性 | 第57-59页 |
| ·φ-u-n 三维图谱 | 第59-61页 |
| ·φ-u 、φ-n二维图谱 | 第6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 ·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附录 | 第73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