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工业用热工设备论文--换热设备论文

大型轴流管壳式换热器中的深度换热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第11-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43页
   ·前言第20-21页
   ·强化传热技术理论第21-22页
   ·强化传热概述第22-33页
     ·管程强化传热第22-28页
     ·壳程强化传热第28-31页
     ·除垢强化传热第31-33页
   ·场协同理论第33-41页
     ·场协同理论的提出第33-36页
     ·场协同理论的发展第36-38页
     ·换热器温差场均性原则第38-41页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二章 壳程多通道管壳式换热器第43-53页
   ·引言第43页
   ·深度换热第43-45页
     ·深度换热的定义及所需场合举例第43-44页
     ·深度换热与流动形式第44-45页
   ·换热器壳程结构的改进第45-47页
   ·壳程多通道换热器的工业应用情况第47-49页
   ·并列分置管束的管子数目优化及采用方法第49-51页
     ·并列分置管束的管子数目优化第49-50页
     ·研究方法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不同长宽比壳程单元流路的数值模拟第53-76页
   ·引言第53页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3-61页
     ·几何模型第53-57页
     ·控制方程组第57-58页
     ·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第58-59页
     ·网格的划分及数值模拟验证第59-61页
   ·结果及讨论第61-74页
     ·阻力分析第63-64页
     ·传热分析第64-65页
     ·速度场分布第65-74页
   ·结论第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四章 不同长宽比换热器传热及流阻性能的实验研究第76-94页
   ·引言第76页
   ·实验方案第76-88页
     ·主要实验设备第76-78页
     ·实验流程第78-82页
     ·实验步骤第82页
     ·实验数据分析第82-86页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第86-88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8-93页
     ·实验系统可靠性验证第88-89页
     ·实验结果第89-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换热器深度换热因长宽比锐减而受限的机理分析第94-103页
   ·引言第94-95页
   ·边界条件第95-96页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第96-98页
   ·机理分析第98-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六章 换热器壳程流路分析及折流与逆流换热偏差的理论研究第103-113页
   ·引言第103页
   ·换热器逆流与折流区域流路的传热分析第103-106页
     ·换热器逆流区域流路的传热分析第103-104页
     ·换热器折流区域流路的传热分析第104-106页
   ·逆流与折流传热温差偏差分析第106-109页
     ·α=1时的逆流与折流传热温差偏差第106-108页
     ·α>1时的逆流与折流传热温差偏差第108-109页
   ·换热器的整体优化设计途径第109-111页
   ·验证第111-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结论第113-116页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第114-115页
 展望和设想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附件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能值分析的植物生物质能评价的研究--以木薯燃料乙醇为例
下一篇:二氧化碳微通道气体冷却器的流动传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