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1 绪论 | 第15-36页 |
·茉莉酸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 | 第15-20页 |
·茉莉酸生物合成的十八碳烷酸途径及其调控 | 第15-17页 |
·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 | 第17-18页 |
·番茄中茉莉酸相关突变体 | 第18-20页 |
·茉莉酸的生理功能 | 第20-24页 |
·茉莉酸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茉莉酸在植物防卫反应中的作用 | 第21-24页 |
·油菜素甾醇类信号转导途径 | 第24-27页 |
·油菜素甾醇类与系统素共同受体的发现 | 第27页 |
·茉莉酸与其他激素信号途径的相互作用 | 第27-29页 |
·茉莉酸和水杨酸信号途径的相互作用 | 第27-29页 |
·茉莉酸与乙烯信号途径的相互作用 | 第29页 |
·AAL 真菌与 AAL-toxin | 第29-31页 |
·细胞程序化死亡 | 第31-33页 |
·细胞程序化死亡的一般特征和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的调控 | 第32-3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第33-36页 |
2 bzr1和 bes1转基因番茄植株的获得 | 第36-50页 |
·引言 | 第36-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结果 | 第43-48页 |
·番茄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3-44页 |
·番茄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4-45页 |
·bzr1和 bes1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及检测 | 第45-47页 |
·bzr1和 bes1转基因植株后代遗传分析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0页 |
3 BR 突变体和 bzr1转基因植株的 JA 反应分析及 systemin/JA 突变体的 BR 反应分析 | 第50-63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植物材料 | 第51-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结果 | 第53-61页 |
·bzr1转基因植株的 BR 响应分析 | 第53-55页 |
·BR 突变体和 bzr1转基因植株的 JA 反应分析 | 第55-57页 |
·systemin/JA 突变体的 BR 反应分析 | 第57-60页 |
·BL 对 JA 生物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4 茉莉酸与其他激素相互作用在番茄茎枯病抗性中的作用机理 | 第63-80页 |
·前言 | 第63-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植物材料 | 第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结果 | 第67-76页 |
·JA 的生物合成途径在茎枯病抗性中的作用 | 第67-70页 |
·JA 信号转导途径在茎枯病抗性中的作用 | 第70-72页 |
·AAL 真菌侵染 jai1后 SA 生物合成及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72-74页 |
·乙烯在茎枯病抗性中的作用 | 第74-75页 |
·jai1降低了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因子基因的表达 | 第75-76页 |
·讨论 | 第76-80页 |
5 茉莉酸与其他激素在 AAL-toxin 诱导的 PCD 中的作用 | 第80-96页 |
·引言 | 第80-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试剂配制 | 第82-83页 |
·离体条件下,AAL-Toxin 诱导 PCD 方法 | 第83页 |
·AAL-toxin 整体注射处理方法 | 第83页 |
·PCD相关指标分析 | 第83页 |
·基因表达分析 | 第83-84页 |
·结果 | 第84-92页 |
·JA 的生物合成途径在 AAL-toxin 诱导的 PCD 中的作用 | 第84-87页 |
·AAL-toxin 诱导 PCD 的过程中诱导了 JA 响应基因的表达 | 第87-89页 |
·JA 信号转导途径在 AAL-toxin 诱导的 PCD 中的作用 | 第89页 |
·SA和乙烯在AAL-toixn诱导的PCD中的作用 | 第89-90页 |
·jai1降低 AAL-toxin 诱导的 PCD 不依赖于 SA 途径 | 第90-91页 |
·AAL-toxin 处理 jai1后增强了 ROS 代谢酶 CAT 基因表达 | 第91-92页 |
·AAL-toxin 处理 jai1后抑制了乙烯相关基因表达 | 第92页 |
·讨论 | 第92-96页 |
6 结论、创新点与后续展望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创新点 | 第97页 |
·后续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