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2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23页 |
|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发展现状 | 第10-16页 |
| ·发达国家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发展现状 | 第16-23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23-2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研究流程和框架 | 第26-28页 |
| ·研究流程 | 第26页 |
| ·内容框架 | 第26-28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28-29页 |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29-43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9-35页 |
| ·大学联盟(University Alliance) | 第29-30页 |
|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 | 第30-31页 |
| ·科技人力资源(HRST) | 第31-35页 |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35-41页 |
| ·联盟理论 | 第35-38页 |
| ·人力资本开发理论 | 第38-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3 大学联盟案例研究 | 第43-66页 |
| ·国际大学联盟案例 | 第43-50页 |
| ·国际工程教育协会联盟(IFEES) | 第43-47页 |
| ·跨国八校联盟(GEE) | 第47-50页 |
| ·国外大学联盟案例 | 第50-60页 |
| ·美国CIC大学联盟 | 第50-52页 |
| ·德国TU9大学联盟 | 第52-57页 |
| ·法国巴黎高科(ParisTech) | 第57-60页 |
| ·国内大学联盟案例 | 第60-64页 |
| ·教育部直属工科院校协作组 | 第60-64页 |
| ·六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4 大学联盟的构建 | 第66-86页 |
| ·大学联盟的概念框架 | 第66-68页 |
| ·大学联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66-67页 |
| ·一种新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 第67-68页 |
| ·大学联盟的框架 | 第68-70页 |
| ·大学联盟的要素 | 第70-81页 |
| ·联盟的组织章程 | 第70-71页 |
| ·联盟的管理体系 | 第71-74页 |
| ·联盟的内部运作方式 | 第74-79页 |
| ·联盟的外部支撑体系 | 第79-81页 |
| ·大学联盟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 第81-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