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损失的转移与分散——从加害人承担到损失社会化

内容提要第1-9页
导论第9-12页
 一、选题背景第9页
 二、选题意义第9-10页
 三、研究方法第10页
 四、研究内容第10-12页
第一章 损失的转移——加害人承担主义第12-51页
 第一节 侵权行为法的功能与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第12-20页
  一、侵权行为法的具体功能第13-17页
  二、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对侵权行为法功能的影响第17-19页
  三、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第19-20页
 第二节 结果责任原则第20-25页
  一、从私力复仇到损害赔偿第20-22页
  二、损害赔偿的结果责任原则——从群体责任到个人责任第22-23页
  三、结果责任原则产生的原因——同态复仇的影响第23-24页
  四、结果责任原则的功能——社会安全第24-25页
 第三节 过错责任原则第25-34页
  一、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第25-27页
  二、过错责任原则与个人主义第27-29页
  三、过错责任原则的功能——自由与安全的平衡第29-30页
  四、过错责任原则的局限性——弱势的受害人第30-33页
  五、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现行法上的表现第33-34页
 第四节 无过错责任原则第34-45页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性第34-36页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与风险行为第36-38页
  三、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论基础——社会责任第38-40页
  四、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功能——分配风险第40-41页
  五、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困境第41-42页
  六、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现行法上的表现第42-45页
 第五节 公平责任原则第45-51页
  一、公平责任原则的特性第45页
  二、公平责任原则与自然法第45-46页
  三、公平责任原则在我国现行法上的表现第46-48页
  四、公平责任原则的功能——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之间第48-49页
  五、公平责任原则的弊端第49-51页
第二章 传统的损失承担模式的危机——以中国问题为例第51-106页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个案的考查第51-71页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之前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第51-53页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的规定第53-56页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之后的难题第56-66页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配套制度的修改第66-70页
  五、对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思考第70-71页
 第二节 侵权责任的扩张——对传统的损失分担模式的修正第71-95页
  一、侵权法立法意图的变化——从兼顾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到偏重受害人利益的保护第72-74页
  二、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变化第74-82页
  三、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扩大第82-84页
  四、侵权责任赔偿义务人范围的扩张第84-89页
  五、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提高第89-95页
 第三节 传统损失分担模式的危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第95-106页
  一、客观过错标准的扩大化的消极影响——以校园伤害事故为例第95-97页
  二、举证责任倒置的泛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第97-102页
  三、赔偿标准的提高带来的负面效应——以道路交通事故为例第102-103页
  四、传统损失分担模式的危机第103-106页
第三章 危机的化解机制——损失社会化第106-138页
 第一节 从转嫁损失到损失的社会化第106-112页
  一、侵权法确立的转嫁损失模式的不足第107-109页
  二、损失分配理念的变化——从转嫁损失到损失社会化第109-110页
  三、侵权规则的核心价值的转变——从制裁加害人到赔偿受害人第110-112页
 第二节 损失社会化产生的背景分析第112-120页
  一、工业事故的严重性成为损失社会化的直接诱因第112-115页
  二、保险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为损失社会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第115-116页
  三、现实主义法学思想为损失社会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第116-120页
 第三节 损失社会化的法哲学基础第120-131页
  一、经济分析法学对损失社会化的论证第120-123页
  二、矫正正义理论对损失社会化的批判第123-126页
  三、分配正义理论对损失社会化的论证第126-129页
  四、两种正义观在损失社会化理论中的协调第129-131页
 第四节 损失社会化对侵权法的影响第131-138页
  一、损失社会化的制度功能第131-133页
  二、损失社会化制度在综合事故处理机制中的地位第133-135页
  三、损失社会化对侵权法的影响第135-138页
第四章 损失社会化的制度构造第138-159页
 第一节 加害人主导型损失社会化制度——责任保险第138-145页
  一、责任保险的产生和发展第138-140页
  二、责任保险作为损失社会化制度的必然性第140-141页
  三、责任保险的制度价值第141-142页
  四、责任保险危机及其克服第142-145页
 第二节 受害人主导型损失社会化制度——第一方保险第145-150页
  一、第一方保险的制度内容第145-146页
  二、第一方保险的制度价值第146-147页
  三、第一方保险在损失社会化机制中的地位第147-150页
 第三节 第三方主导型损失社会化制度——社会保险第150-159页
  一、社会保险的制度内容第150-151页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理念和价值第151-153页
  三、排他型社会保险模式的现实与构想第153-156页
  四、兼容型社会保险模式第156-159页
第五章 在侵权责任与损失社会化之间——中国的道路第159-176页
 第一节 侵权责任的扩张与限制——对《侵权责任法(草案)》的评析第159-167页
  一、过错标准的客观化第160页
  二、过错推定的扩大化第160-162页
  三、无过错责任的扩张与限制第162页
  四、公平责任的扩张与限制第162-163页
  五、连带责任的扩张与限制第163-165页
  六、其他侵权责任规则的扩张与限制第165-166页
  七、总评第166-167页
 第二节 我国损失社会化制度的完善第167-176页
  一、推动责任保险,尤其是强制责任保险的发展第167-169页
  二、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第169-172页
  三、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意外伤害保险第172-176页
结语第176-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8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84-185页
后记第185-187页
论文摘要第187-189页
ABSTRACT第189-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航空器致第三人损害的侵权责任研究
下一篇: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