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新型甘蓝型油菜的遗传改良及其基因组结构分析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1 前言第13-32页
   ·芸薹属植物的基因组结构分析第13-19页
     ·芸薹属植物基因组概况第13-14页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芸薹属植物基因组结构第14-18页
     ·芸薹属植物的基因组结构变异第18-19页
   ·反转录转座子----植物基因组进化的驱动力第19-28页
     ·植物中反转录转座子的类型及其在基因组中的分布特点第19-22页
     ·反转录转座子的活性调控第22-24页
     ·反转录转座子与植物基因组变异第24-26页
     ·反转录转座子在植物遗传进化研究中的应用第26-27页
     ·对反转录转座子研究的总结与展望第27-28页
   ·油菜的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研究现状第28-31页
     ·开拓油菜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的重要意义第28-30页
     ·油菜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第30-31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1-32页
     ·研究目的第31页
     ·研究意义第31-3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2-42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中外源基因组成分的检测第32-33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的纯化第33页
   ·培育第二代新型甘蓝型油菜所用的亲本材料第33-34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优良株系的杂种优势潜力考察第34-36页
   ·考察新型甘蓝型油菜基因组结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第36-4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2-84页
   ·第二代新型甘蓝型油菜的培育及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潜力分析第42-58页
     ·筛选培育第二代新型甘蓝型油菜所需的重组亲本第42-44页
     ·对培育第二代新型甘蓝型油菜过程中中间材料的筛选第44-51页
     ·第二代新型甘蓝型油菜所配制亚基因组间杂种的杂种优势潜力第51-58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差异第58-65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其原始亲本、及常规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差异第58-61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油菜中的连锁不平衡差异第61-65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结构变异第65-79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中亲本DNA带的消失与新DNA带的产生第65-67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中导入亚基因组间变异与产生新变异的比例第67-69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中新变异发生时期的推导第69-71页
     ·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特异SSR片段与反转录转座子片段的序列分析第71-73页
     ·TH RIL群体遗传图谱的特点以及染色体重排事件的检测第73-78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中各类基因组结构变异之间的相互关系第78-79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基因组结构变异对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第79-84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其原始亲本农艺性状的比较第79-80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中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位点分析第80-82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中不同类型基因组结构变异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第82-84页
4 讨论第84-91页
   ·第二代新型甘蓝型油菜的应用价值第84-85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中亚基因组间差异片段的渗透与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开拓第85-86页
   ·种间杂交后代的基因组结构变异及其发生机制第86-88页
   ·新型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变异对自身农艺性状及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的影响第88-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6页
附录第106-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肉脐橙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CsPSY、CsLCYb)功能分析与crtB转基因对柑橘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下一篇:OsIRL基因家族分析及开花基因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