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4-34页 |
1 鸭副粘病毒概述 | 第14-16页 |
·流行病学 | 第14-16页 |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6页 |
2 病原学研究 | 第16-18页 |
3 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8-26页 |
·融合蛋白 | 第18-20页 |
·HN 蛋白 | 第20-23页 |
·M 蛋白 | 第23-24页 |
·NP 蛋白 | 第24-25页 |
·P 蛋白 | 第25页 |
·L 蛋白 | 第25-26页 |
4 鸭副粘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26-29页 |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26页 |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 | 第26-27页 |
·荧光抗体技术 | 第27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27-28页 |
·RT-PCR 技术 | 第28-29页 |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 第29页 |
5 鸭副粘病毒病的预防与控制 | 第29-32页 |
·活疫苗 | 第29-30页 |
·灭活苗 | 第30页 |
·亚单位疫苗 | 第30页 |
·核酸疫苗 | 第30-31页 |
·重组活载体疫苗 | 第31-32页 |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实验一 一株经鸭胚传递的鸭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 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4-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材料 | 第35-36页 |
·病毒 | 第35页 |
·试验用 SPF 鸡胚、健康鸭胚 | 第3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方法 | 第36-39页 |
·病毒的分离与增值 | 第36页 |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 | 第36页 |
·MDT(鸡胚最小致死量)测定 | 第36-37页 |
·ICPI(1日龄雏鸡脑内注射的致病指数)的测定 | 第37页 |
·IVPI (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的测定 | 第37页 |
·ELD50(鸭胚半数致死量)测定 | 第37-38页 |
·动物致病性试验 | 第38页 |
·鸭胚攻毒试验 | 第38页 |
·雏鸭攻毒试验 | 第38页 |
·分离株F 基因 RT-PCR 扩增及序列测定 | 第38-39页 |
·病毒RNA 提取 | 第38页 |
·RT-PCR | 第38-39页 |
·PCR 产物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9页 |
2 结果 | 第39-45页 |
·病毒分离、增殖与鉴定 | 第39页 |
·生物学毒力指标测定结果 | 第39-41页 |
·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测定结果 | 第39-40页 |
·1 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测定结果 | 第40页 |
·6 周龄鸡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鸭胚半数致死量测定 | 第41-42页 |
·动物回归试验 | 第42页 |
·雏鸭攻毒试验 | 第42页 |
·鸭胚攻毒试验 | 第42页 |
·F 基因RT-PCR 扩增 | 第42-43页 |
·扩增产物克隆与鉴定 | 第43页 |
·序列分析 | 第43-45页 |
3 讨论 | 第45-48页 |
实验二 六株鸭副粘病毒株 F 基因的克隆 及序列分析 | 第48-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8页 |
·材料 | 第49-51页 |
·病毒 | 第49页 |
·载体与受体菌 | 第49-50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50页 |
·RT-PCR 引物 | 第50-51页 |
·SPF 鸡胚 | 第51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51页 |
·方法 | 第51-58页 |
·病毒的增殖与浓缩 | 第51页 |
·病毒基因组 RNA 的提取 | 第51-52页 |
·cDNA 的合成 | 第52页 |
·PCR 扩增 | 第52-53页 |
·PCR 产物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3-58页 |
·PCR 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53-54页 |
·PCR 产物的连接 | 第54页 |
·大肠杆菌 BL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4-55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55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55-56页 |
·质粒DNA的PCR鉴定 | 第56-57页 |
·阳性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57页 |
·重组质粒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57-58页 |
2 结果 | 第58-64页 |
·RT-PCR | 第58-60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60-62页 |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62-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0页 |
附录 | 第80-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