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网络广义逆的两电机同步系统二自由度内模控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非线性系统控制发展概述 | 第10-16页 |
| ·非线性系统控制的早期发展 | 第10-11页 |
| ·反馈线性化方法 | 第11-12页 |
| ·智能控制 | 第12-15页 |
| ·内模控制 | 第15-16页 |
| ·可编程控制器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及其分类 | 第16页 |
| ·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 | 第16-17页 |
| ·组态软件的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 ·组态软件的发展及其功能 | 第17-18页 |
| ·组态软件的主要产品 | 第18页 |
| ·本文研究思路的提出 | 第18-20页 |
| ·本文内容安排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基于神经网络广义逆系统方法的内模控制 | 第21-41页 |
| ·神经网络 | 第21-22页 |
| ·神经网络发展 | 第21-22页 |
| ·神经网络特点 | 第22页 |
| ·广义逆系统方法 | 第22-28页 |
| ·逆系统的概念 | 第22-24页 |
| ·广义逆系统的概念 | 第24页 |
| ·基于输入输出微分方程描述系统的广义逆系统 | 第24-27页 |
| ·基于状态方程描述系统的广义逆系统 | 第27-28页 |
| ·神经网络广义逆系统方法 | 第28-31页 |
| ·神经网络逆系统方法的提出及其实现方法 | 第28-29页 |
| ·神经网络广义逆实现方法 | 第29-30页 |
| ·神经网络广义逆系统结构和工程实现步骤 | 第30-31页 |
| ·内模控制 | 第31-37页 |
| ·内模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31-33页 |
| ·内模控制的主要性质 | 第33-34页 |
| ·内模控制器的设计 | 第34-35页 |
| ·滤波器的设计 | 第35-36页 |
| ·内模控制结构的改进 | 第36-37页 |
| ·基于神经网络广义逆系统方法的内模控制实现 | 第37-40页 |
| ·内模控制器的鲁棒稳定性研究 | 第38-39页 |
| ·内模控制的系统性能分析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两电机神经网络广义逆内模控制仿真研究 | 第41-56页 |
| ·两电机同步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41-42页 |
| ·两电机同步系统数学模型的广义逆存在性分析 | 第42-43页 |
| ·两电机同步系统广义逆表达式和伪线性复合系统 | 第43-45页 |
| ·仿真研究 | 第45-55页 |
| ·两电机同步系统模型的构建 | 第45-46页 |
| ·激励信号的选取和神经网络的训练 | 第46-49页 |
| ·神经网络广义逆内模控制实现 | 第49-51页 |
| ·仿真波形 | 第51-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两电机神经网络广义逆内模控制试验研究 | 第56-78页 |
| ·硬件系统 | 第56-60页 |
| ·机械结构 | 第56-57页 |
| ·电气结构及其通讯组成 | 第57-60页 |
| ·上位机及主控制器 | 第57-58页 |
| ·通讯组成 | 第58-60页 |
| ·速度张力信号采样 | 第60页 |
| ·软件系统 | 第60-68页 |
| ·上位机监控软件 | 第61-62页 |
| ·下位机主控程序 | 第62-68页 |
| ·神经网络算法实现 | 第68-73页 |
| ·系统激励与响应 | 第68-69页 |
| ·神经网络的选型与训练 | 第69-70页 |
| ·试验数据的处理与训练样本的获得 | 第70-72页 |
| ·神经网络算法在PLC中的实现 | 第72-73页 |
| ·神经网络广义逆二自由度内模控制实现 | 第73-74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4-77页 |
| ·小结 | 第77-7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 ·主要结论 | 第78页 |
| ·进一步发展方向 | 第78-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