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药定价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8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8-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页 |
四、研究资料来源 | 第9-11页 |
第一章 我国新药界定和定价历史 | 第11-28页 |
·我国新药界定和定价的历史沿革 | 第11-16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新药"时期 | 第11页 |
·"首次生产"新药时期 | 第11-13页 |
·"首次上市"新药时期 | 第13-14页 |
·仿创新药时期 | 第14-16页 |
·我国创新药的总体情况 | 第16-23页 |
·新药界定的博弈分析 | 第23-26页 |
·宽泛界定新药的"公地悲剧" | 第23-25页 |
·严格界定新药的"反公地悲剧" | 第25-26页 |
·两种"悲剧"博弈均衡对策的探讨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我国新药定价机制 | 第28-38页 |
·我国新药定价现状 | 第28页 |
·我国新药研发体系 | 第28-29页 |
·我国新药分类方法 | 第29页 |
·新药的成本 | 第29-30页 |
·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 第30-31页 |
·药品定价方法 | 第31-34页 |
·成本加成定价法 | 第31-32页 |
·损益平衡定价法 | 第32-33页 |
·通行价格定价法 | 第33页 |
·主动竞争定价法 | 第33页 |
·密封投标定价法 | 第33-34页 |
·理解价值定价法 | 第34页 |
·需求差异定价法 | 第34页 |
·药物经济学研究 | 第34-36页 |
·药物经济学基本概念 | 第35页 |
·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 | 第35页 |
·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 第35-36页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企业目标 | 第36页 |
·顾客需求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我国新药定价案例分析 | 第38-46页 |
·新药定价成功的案例 | 第38-40页 |
·依替米星 | 第38-39页 |
·异甘草酸镁 | 第39页 |
·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 | 第39-40页 |
·新药定价失败的案例 | 第40-45页 |
·丁苯酞(恩必普) | 第40-41页 |
·双环醇(百赛诺) | 第41页 |
·盐酸关附甲素 | 第41-42页 |
·卡前列甲酯 | 第42-43页 |
·甲异靛 | 第43页 |
·盐酸苯环壬酯 | 第43页 |
·注射用醋酸丙氨瑞林 | 第43-44页 |
·氯氧喹 | 第44页 |
·甘氨双唑钠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美国新药定价机制 | 第46-54页 |
·美国新药研发的国际地位 | 第46-47页 |
·美国的研发体制 | 第47-48页 |
·美国新药的定义和分类 | 第48-49页 |
·新药研究开发成本 | 第49页 |
·美国医疗保险体系 | 第49-50页 |
·美国新药定价方法 | 第50-51页 |
·价格政策对创新的推动 | 第51-52页 |
·新药改善美国基础卫生保健状况 | 第51-52页 |
·新药销售成本不会增加药价 | 第52页 |
·政府控价的负面影响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对建立我国新药定价机制的建议 | 第54-58页 |
·改变新药研发体系 | 第54-55页 |
·增加新药的分类方法 | 第55页 |
·新药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 | 第55页 |
·将新药纳入医保目录 | 第55-56页 |
·建立分层次的新药定价机制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76页 |
一.综述 | 第61-63页 |
二.录用文章 | 第6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