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太阳能及太阳电池 | 第11-24页 |
| ·太阳能概述 | 第11-13页 |
| ·太阳能的利用 | 第11页 |
|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分布 | 第11-12页 |
| ·太阳光辐射的测定 | 第12-13页 |
| ·太阳电池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 ·太阳电池基本原理 | 第14-17页 |
| ·太阳电池的结构 | 第14页 |
| ·热平衡下的半导体P-N结 | 第14-15页 |
| ·光生伏特效应 | 第15-16页 |
| ·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6页 |
| ·产生光生电动势的条件 | 第16-17页 |
| ·太阳电池的输出特性 | 第17-18页 |
| ·描述太阳电池的参数 | 第18-19页 |
| ·开路电压V_(oc) | 第18页 |
| ·短路电流I_(sc) | 第18页 |
| ·填充因子FF | 第18页 |
| ·能量转化效率η | 第18-19页 |
| ·太阳电池的等效电路 | 第19-20页 |
| ·P-N结太阳电池的理想等效电路 | 第19页 |
| ·P-N结太阳电池的实际等效电路 | 第19-20页 |
| ·太阳电池的理论效率 | 第20-21页 |
| ·开路电压V_(oc) | 第20页 |
| ·短路电流I_(sc) | 第20页 |
| ·填充因子FF | 第20-21页 |
| ·影响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因素 | 第21-22页 |
| ·光生电流的光学损失 | 第21页 |
| ·光生少子的收集几率 | 第21页 |
| ·影响开路电压的实际因素 | 第21页 |
| ·辐照效应 | 第21-22页 |
| ·总结 | 第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太阳电池材料与技术 | 第24-33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硅太阳电池发展历史 | 第24-25页 |
| ·晶体硅太阳电池 | 第25-28页 |
| ·背表面电场技术 | 第25-26页 |
| ·紫外光电池技术 | 第26页 |
| ·减少表面光学反射技术 | 第26-27页 |
| ·背面反射镜技术 | 第27页 |
| ·表面钝化技术 | 第27页 |
| ·点接触太阳电池技术 | 第27-28页 |
| ·激光刻槽埋栅技术 | 第28页 |
| ·多晶硅太阳电池 | 第28-29页 |
| ·吸杂工艺 | 第28-29页 |
| ·钝化技术 | 第29页 |
| ·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 | 第29-32页 |
| ·α-Si太阳电池的基本结构 | 第29-30页 |
| ·α-Si太阳电池的优势 | 第30页 |
| ·α-Si太阳电池的完美结技术 | 第30-31页 |
| ·叠层电池技术 | 第31页 |
| ·新制备技术探索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CuInS_2薄膜太阳电池及薄膜制备 | 第33-46页 |
| ·CuInS_2薄膜太阳电池介绍 | 第33页 |
| ·CuInS_2材料的性质 | 第33-34页 |
| ·物理性质 | 第33页 |
| ·光学性质 | 第33-34页 |
| ·电学性质 | 第34页 |
| ·CuInS_2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34-36页 |
| ·直接溅射法 | 第35页 |
| ·喷雾热解法 | 第35-36页 |
| ·溅射预置层硫化法 | 第36页 |
| ·太阳电池用CuInS_2薄膜的制备 | 第36-38页 |
| ·基底预处理 | 第36-37页 |
| ·电沉积装置 | 第37页 |
| ·沉积反应液的配制 | 第37页 |
| ·电沉积 | 第37页 |
| ·退火晶化 | 第37-38页 |
| ·性能测试 | 第38页 |
| ·结果及讨论 | 第38-42页 |
| ·沉积电压 | 第38-40页 |
| ·反应物浓度 | 第40-41页 |
| ·退火温度对薄膜的影响 | 第41页 |
| ·CuInS_2薄膜的光学参数测定 | 第41-42页 |
| ·总结 | 第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 第四章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用ZnO纳米棒的制备 | 第46-55页 |
|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介绍 | 第46页 |
| ·ZnO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 第46-48页 |
| ·纳米结构ZnO的常用制备方法 | 第48-51页 |
| ·VLS模型下的气相输运法 | 第48-49页 |
| ·金属有机气相外延生长法(MOVPE) | 第49页 |
| ·氧化铝模板导向生长法 | 第49-50页 |
| ·水溶液法 | 第50-51页 |
|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用ZnO纳米棒的制备 | 第51-55页 |
| ·实验 | 第51页 |
| ·表征 | 第51-55页 |
| 第五章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用ZnO纳米棒阵列研究 | 第55-62页 |
| ·介绍 | 第55页 |
| ·ZnO的沉积和HMTA的作用 | 第55-56页 |
| ·样品的结构及生长过程 | 第56-57页 |
| ·辅助电场的作用及其对ZnO形貌的影响 | 第57-59页 |
| ·反应物浓度对ZnO纳米棒形貌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总结 | 第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基于单根ZnO纳米线的场效应管的光电特性研究 | 第62-69页 |
| ·实验 | 第62-64页 |
| ·ZnO纳米线样品制备 | 第62页 |
| ·表征 | 第62-64页 |
| ·性能测试及讨论 | 第64-67页 |
| ·输出特性曲线 | 第64页 |
| ·转移特性曲线 | 第64-65页 |
| ·载流子浓度,电子迁移率和电导率 | 第65-66页 |
| ·幅频特性曲线 | 第66页 |
| ·光电性能测试 | 第66-67页 |
| ·总结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展望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