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未成年人犯罪侦查控制之基本模式 | 第11-18页 |
一、侦查控制模式之介绍 | 第11-13页 |
(一) 司法审查模式 | 第11-12页 |
(二) 检察指挥侦查模式 | 第12-13页 |
二、域外未成年人侦查控制模式之考察 | 第13-18页 |
(一) 美国模式 | 第13-15页 |
(二) 日本模式 | 第15-16页 |
(三) 俄罗斯模式 | 第16-18页 |
第二部分 我国未成年人侦查控制之现实考量 | 第18-24页 |
一、未检部门控制侦查的现实困境 | 第19-22页 |
(一) 错位的检警关系 | 第19-20页 |
(二) 检察监督的客体存有盲区 | 第20-21页 |
(三) 检察监督手段不充分 | 第21页 |
(四) 检察监督效力苍白 | 第21-22页 |
二、司法审查制度缺失 | 第22-24页 |
第三部分 相对合理主义—未检部门控制侦查模式的选择 | 第24-32页 |
一、法院控制侦查条件尚不具备 | 第24-26页 |
(一) 我国的宪政体制不适宜植入司法审查 | 第24-25页 |
(二) 法院控制效果不一定好 | 第25-26页 |
(三) 法院不愿担此重任 | 第26页 |
二、未检部门控制侦查条件基本具备 | 第26-32页 |
(一) 未检部门控制侦查的法理基础 | 第26-29页 |
(二) 未检部门控制侦查的实践基础 | 第29-32页 |
第四部分 完善未检部门控制侦查之构想 | 第32-45页 |
一、未检部门控制侦查的前提:检警关系的重构 | 第32-36页 |
(一) 检警关系的改革探索 | 第32-34页 |
(二) 检警关系改革的目标设计 | 第34-36页 |
二、未检部门控制侦查的理念:双向保护原则 | 第36-37页 |
三、未检部门控制侦查的内容及架构 | 第37-45页 |
(一) 未检部门对公安机关的程序控制权 | 第37-40页 |
(二) 未检部门对公安机关的程序制裁权:侦查行为无效 | 第40-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