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论我国立法中的利益表达机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导言第9-11页
 一、选题的缘起第9页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第9-10页
 三、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10-11页
第一章 利益表达及在立法过程中的作用第11-20页
 第一节 利益与利益表达第11-13页
  一、利益第11-12页
  二、利益表达第12-13页
 第二节 立法中的利益表达方式第13-17页
  一、个人方式的利益表达第13-14页
  二、集团方式的利益表达第14-17页
 第三节 利益表达机制在立法过程中的作用第17-20页
  一、体现立法的程序正义第17-18页
  二、促进立法的实体公正第18-20页
第二章 我国立法中利益表达失衡的表现及原因第20-38页
 第一节 利益表达失衡的表现第20-24页
  一、以《执行规定》为例第20-21页
  二、利益表达方式的差别第21-23页
  三、利益表达的现实困境第23-24页
 第二节 对利益表达的制度性限制第24-29页
  一、政府主导型立法模式的弊端第24-26页
  二、行政本位立法思想的弊端第26-27页
  三、精英主义立法模式的弊端第27-29页
 第三节 对利益表达的主体性限制第29-33页
  一、立法主体与人大代表第29-30页
  二、选举制度欠缺平等性第30页
  三、立法主体欠缺代表性第30-31页
  四、立法主体欠缺广泛性第31-33页
 第四节 对利益表达的程序性限制第33-38页
  一、立法公开制度的缺陷第33-34页
  二、会期制度的弊端第34-35页
  三、辩论制度的缺失第35-38页
第三章 我国立法中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第38-50页
 第一节 立法模式的转型第38-41页
  一、向社会自发型立法模式转型第38-40页
  二、向回应型立法模式转型第40-41页
 第二节 利益表达主体的多元化第41-44页
  一、确立选举权平等原则第41-42页
  二、确立竞争性选举制度第42-44页
 第三节 完善利益表达的程序性制度第44-50页
  一、改进会期制度第44-45页
  二、确立辩论制度第45-46页
  三、完善立法公开制度第46-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5-56页
后记第56-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337条款”及我国应对政策的研究
下一篇:论美国法上的商业判断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