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7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启示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启示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案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5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现代农业的概述 | 第17-21页 |
·现代农业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现代农业的概念 | 第17页 |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 第18-19页 |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 第18页 |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 第18-19页 |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保障粮食稳定、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 第19页 |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19页 |
·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抓好五个方面 | 第19-21页 |
·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 第19页 |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 第19-20页 |
·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 第20页 |
·推行机制创新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 第20页 |
·切实加强扶持引导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潍坊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情况及要求 | 第21-33页 |
·潍坊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 第21-27页 |
·农产品品种多,生产总量大,品牌优势明显 | 第22-23页 |
·政策环境好 | 第23-24页 |
·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基础设施条件良好 | 第24页 |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较为健全 | 第24-25页 |
·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优质产品基地发展迅速 | 第25-26页 |
·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 | 第26-27页 |
·农业品牌节会推介力度大 | 第27页 |
·潍坊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 第27-30页 |
·加入WTO以后,农业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 第27-28页 |
·现代农业建设不够完善 | 第28页 |
·农业服务体系及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机制不顺畅 | 第28页 |
·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农业推广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 | 第28-29页 |
·农业品牌外向程度推动力度和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 | 第29页 |
·农村劳动力老化程度严重,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 第29-30页 |
·潍坊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和任务 | 第30-33页 |
·确定投入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 第30页 |
·进一步提高农业品牌形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 第30-31页 |
·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监管力度 | 第31页 |
·创新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 第31页 |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寿光市种植业和诸城市养殖及其加工业发展典型分析 | 第33-41页 |
·寿光市种植业发展情况分析 | 第33-37页 |
·发展历程 | 第33-35页 |
·主要做法 | 第35-36页 |
·经验启示 | 第36-37页 |
·诸城市养殖及其加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 第37-41页 |
·发展状况 | 第37-38页 |
·主要做法 | 第38-39页 |
·经验启示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潍坊发展现代农业策略 | 第41-45页 |
·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 | 第41页 |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 第41页 |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 第41页 |
·实施补贴政策 | 第41页 |
·发挥政府和社会功能,加快提升农产品竞争能力 | 第41-42页 |
·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拓市场中的服务意识 | 第41页 |
·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推进农民组织化建设 | 第41-42页 |
·大力开拓市场 | 第42-43页 |
·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 第42页 |
·加快农产品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 第42页 |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 第42-43页 |
·加快特色优质产品基地建设 | 第43页 |
·坚持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推广 | 第43-45页 |
·构建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体系 | 第43页 |
·加强对从事农业人员的培训 | 第43-44页 |
·积极推进无公害食品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加快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进程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5-47页 |
·完善基础设施 | 第45页 |
·推进体制创新 | 第45页 |
·加强支持保护 | 第45-46页 |
·构建服务体系 | 第46页 |
·注重引导示范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