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选题缘由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已有研究工作综述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第2章 西方鸟类动物考古学的历史 | 第24-52页 |
·西方动物考古学的历史 | 第24-27页 |
·孕育期(19世纪) | 第24-25页 |
·形成期(20世纪初-40年代) | 第25页 |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 第25-26页 |
·成熟期(20世纪70年代-现在) | 第26-27页 |
·西方鸟类动物考古学的历史 | 第27-32页 |
·孕育期(19世纪-20世纪30年代) | 第27-29页 |
·形成期(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 | 第29-30页 |
·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 第30-32页 |
·部分西方鸟类动物考古学专家 | 第32-39页 |
·孕育期代表人物 | 第32-35页 |
·形成期代表人物 | 第35-37页 |
·发展期代表人物 | 第37-39页 |
·国际动物考古学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Archaeozoology/ICAZ) | 第39-47页 |
·国际动物考古学会简介 | 第39-42页 |
·国际动物考古学会发展历史 | 第42-43页 |
·国际动物考古学会历次国际会议回顾 | 第43-45页 |
·鸟类工作组(Bird Working Group/BWG)介绍 | 第45-47页 |
·国际动物考古学会展望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第3章 西方鸟类动物考古学的理论 | 第52-73页 |
·恢复和重建古代自然条件: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 | 第52-58页 |
·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气候变化 | 第52-54页 |
·现生鸟类特征、习性研究 | 第54-55页 |
·鸟类物种的消亡 | 第55-56页 |
·鸟类对人类环境的适应性 | 第56页 |
·为已恢复的古气候、古环境提供鸟类生态的证据 | 第56-58页 |
·捕鸟季节和定居季节 | 第58-60页 |
·迁徙的鸟类物种 | 第59页 |
·成长期的幼鸟 | 第59-60页 |
·繁殖期的雌鸟 | 第60页 |
·社会经济特征 | 第60-65页 |
·捕鸟技术 | 第60-61页 |
·作为食物的来源 | 第61-62页 |
·鸟骨制工具 | 第62-63页 |
·家禽的饲养 | 第63-64页 |
·鸟类的药用价值 | 第64-65页 |
·贸易情况 | 第65页 |
·社会文化特征 | 第65-68页 |
·鸟形象和鸟类崇拜 | 第66页 |
·鸟类图腾与鸟类占卜 | 第66-67页 |
·鸟骨(羽毛)艺术品 | 第67-68页 |
·鸟类骨骼病理学 | 第68页 |
·西方鸟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现状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第4章 西方鸟类动物考古学的方法 | 第73-99页 |
·鸟类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 第73-77页 |
·鸟骨 | 第73-74页 |
·鸟羽 | 第74-76页 |
·鸟蛋 | 第76-77页 |
·其他 | 第77页 |
·鸟类骨骼的测量、鉴定和量化 | 第77-86页 |
·鸟类骨骼学方法 | 第77-79页 |
·鸟类骨骼中矿物组成的分析 | 第79-82页 |
·测量鸟类骨骼中的化学成分(钙、镁、锌等) | 第82-85页 |
·量化单元 | 第85-86页 |
·新方法与新方向 | 第86页 |
·鸟羽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鉴定方法 | 第86-88页 |
·鸟蛋壳的鉴定及考古应用 | 第88-89页 |
·鸟皮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提取 | 第89-90页 |
·鸟类排泄物的考古学意义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第5章 西方鸟类动物考古学的实践——芬兰史前鸟类动物考古 | 第99-116页 |
·芬兰史前鸟类动物考古学的发展概况 | 第99-102页 |
·芬兰史前鸟骨遗址分布 | 第102-103页 |
·芬兰史前人类利用鸟类资源的论证 | 第103-108页 |
·芬兰史前鸟类组合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 第108-111页 |
·芬兰史前时期的捕鸟活动 | 第108-109页 |
·史前人类捕鸟方法 | 第109页 |
·史前人类捕鸟季节与居住季节 | 第109-110页 |
·缺失物种 | 第110-111页 |
·芬兰史前鸟类组合所反映的气候意义 | 第111-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第6章 结语 | 第116-120页 |
附录一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 第120-122页 |
附录二 国际动物考古学会成员名单(按字母排序) | 第122-130页 |
附录三 国际动物考古学会历次国际会议会议文集 | 第130-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