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3-15页 |
图索引 | 第15-17页 |
表索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1页 |
·新疆棉花生产概况 | 第18-19页 |
·作物生长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 | 第19-20页 |
·新疆棉花生产对实时获取生长信息的需求 | 第20-21页 |
·可见光成像遥感在作物氮素营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可见光成像传感器监测作物氮营养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可见光成像监测作物营养的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利用数字图像获取作物冠层结构信息的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28-29页 |
·冠层截获和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 第29-30页 |
·生物量 | 第30页 |
·覆盖度 | 第30页 |
·株型等形态信息 | 第30-31页 |
·数字图像在农业其他方面的应用现状 | 第31-34页 |
·农产品品质检测 | 第31-33页 |
·病虫草害识别 | 第33页 |
·水分监测 | 第33-34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34-38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38-52页 |
·试验设计 | 第38-39页 |
·试验项目与测定方法 | 第39-46页 |
·MSI200成像光谱数据测定方法 | 第39-42页 |
·数字图像采集方法 | 第42-43页 |
·叶绿素计测定 | 第43页 |
·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 | 第43-45页 |
·LI-191SA线性光量子仪测定 | 第45页 |
·农学参数测定 | 第45-46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46-52页 |
·MSI200成像光谱仪数据的提取 | 第46页 |
·数码相机数据的提取 | 第46-50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利用两种成像传感器估测棉花叶片氮素营养状况 | 第52-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试验设计 | 第53页 |
·棉花叶片及数据采集方法 | 第53页 |
·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棉花叶片理化性质 | 第54页 |
·棉花叶片可见光区域的光谱特征及其与叶绿素、氮素和SPAD读数的相关性 | 第54-56页 |
·叶绿素、氮素浓度和SPAD读数与光谱指数的定量关系 | 第56-58页 |
·叶片的数字图像颜色参数与叶绿素、氮素及叶色的关系 | 第58-59页 |
·估测模型的检验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60-63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应用两种可见光成像传感器估测棉花冠层叶片含氮量 | 第63-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试验设计 | 第64页 |
·研究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64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冠层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 | 第65页 |
·不同含氮量的冠层叶片的可见光区域光谱特征 | 第65-66页 |
·冠层叶片含氮量与两种传感器原始数据的相关性 | 第66-67页 |
·棉花冠层叶片含氮量估测的最佳光谱指数及定量模型 | 第67-68页 |
·模型检验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69-72页 |
·小结 | 第69页 |
·讨论 | 第69-72页 |
第五章 利用数字图像估测棉花叶面积指数 | 第72-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试验设计 | 第73页 |
·研究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73页 |
·棉花冠层图像透光率 | 第73-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78页 |
·棉花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变化 | 第74页 |
·棉花冠层T_(imag)和T_(quan)的日变化 | 第74-75页 |
·T_(imag)与T_(quan)和DIFN的关系 | 第75-76页 |
·图像透光率估算LAI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 第76-78页 |
·三种LAI测定方法的相互比较 | 第78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79页 |
·讨论 | 第79-81页 |
第六章 利用图像方法估测棉花冠层截获和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 第81-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试验设计 | 第81页 |
·研究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81-82页 |
·棉花冠层图像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分量和覆盖度 | 第8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fIPAR和fIPAR_(imag)的日变化 | 第82-83页 |
·棉花吸收和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分量的季节变化 | 第83页 |
·棉花吸收和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分量的比较分析 | 第83-84页 |
·棉花覆盖度与吸收和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分量的关系 | 第84-85页 |
·fIPAR_(imag)估测吸收和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分量的定量模型 | 第85页 |
·模型验证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讨论 | 第87-88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8-9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8-89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89页 |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103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