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导论第12-27页
 一、课题的确立及研究的意义第12-16页
 二、研究现状综述第16-20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综述第16-17页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研究第17-18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研究述要第18-20页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第20-27页
  (一) 研究思路第20-22页
  (二) 研究方法第22-25页
  (三) 研究创新点第25-27页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的本质第27-50页
 一、发展的本质第27-36页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思想第27-29页
  (二) 西方社会对发展本质的思考第29-31页
  (三) 马克思主义对发展本质的科学解答第31-34页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发展本质的科学界定第34-36页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考量第36-43页
  (一) 实践上的生成第36-38页
  (二) 时代境遇的追问第38-41页
  (三) 逻辑上的建构第41-43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问题的本质第43-50页
  (一) 历史由来第43-44页
  (二) 科学内涵第44-46页
  (三) 时代要求第46-50页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史第50-83页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回溯第50-58页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第51-53页
  (二)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第53-54页
  (三)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第54-56页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借鉴第56-58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史第58-83页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第58-67页
  (二) 改革开放发展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第67-75页
  (三) 改革开放关键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第75-83页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第83-106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第83-91页
  (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根本原则第83-85页
  (二)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是实践基础第85-87页
  (三)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思想保证第87-88页
  (四) 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关键第88-89页
  (五)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是组织保证第89-91页
  (六) 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创新是动力保证第91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基本特点第91-100页
  (一) 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统一第93-94页
  (二)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第94-95页
  (三) 革命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统一第95-96页
  (四)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第96-97页
  (五) 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第97-98页
  (六) 提高和普及的统一第98-100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第100-106页
  (一) 与改革开放实践创新和党的理论创新相适应的规律第100-101页
  (二) 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提高相适应的规律第101-102页
  (三) 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规律第102-103页
  (四) 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规律第103-106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内容第106-136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第106-122页
  (一) 基本理论教育第106-111页
  (二) 基本路线教育第111-119页
  (三) 基本纲领教育第119-120页
  (四) 基本经验教育第120-122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具体内容第122-129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育第122-124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第124-126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育第126-128页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教育第128-129页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第129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第129-136页
  (一) 历史与现实结合中的整体性第129-131页
  (二) 理论问题和理论主题统一中的整体性第131-132页
  (三) 真理和价值统一中的整体性第132-134页
  (四) 继承和创新协调中的整体性第134-136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领域和任务第136-156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领域第136-144页
  (一) 向经济领域发展第136-138页
  (二) 向政治领域发展第138-140页
  (三) 向文化领域发展第140-141页
  (四) 向社会领域发展第141-142页
  (五) 向生态领域发展第142-144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任务第144-156页
  (一)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的科学体系第144-145页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145-149页
  (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进程中推进大众化第149-156页
第六章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创新第156-178页
 一、关于现代化第156-160页
  (一) 现代化的界定第156-158页
  (二) 中国现代化诉求的特殊性分析第158-160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观念创新第160-164页
  (一) 实践本位的质量观第160-161页
  (二)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第161-162页
  (三) 和而不同的战略观第162-163页
  (四) 全面科学的任务观第163页
  (五) 改革创新的动力观第163-164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机制创新第164-172页
  (一) 综合动力机制第164-166页
  (二) 系统整合机制第166-168页
  (三) 全面激励机制第168-169页
  (四) 科学预警机制第169-170页
  (五) 有效保障机制第170-172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方法创新第172-178页
  (一) 灌输和疏导相结合的方法第172-173页
  (二)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第173-175页
  (三)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第175-176页
  (四) 理论宣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第176-178页
第七章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创新第178-201页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第178-181页
  (一) 信息特征第179页
  (二) 技术特征第179-180页
  (三) 实践特征第180页
  (四) 意识形态特征第180-181页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第181-183页
  (一) 理论教育环境面临的挑战第181页
  (二) 理论教育目标面临的挑战第181-182页
  (三) 理论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第182页
  (四) 理论教育方法面临的挑战第182-183页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建设第183-196页
  (一) 重构教育主题: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旨归第183-185页
  (二) 重塑教育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第185-188页
  (三) 优化管理模式:以和谐管理为特色第188-191页
  (四) 创新传播模式:以现代化为取向第191-196页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科学发展第196-201页
  (一) 本质规定:贵在创新第196-197页
  (二)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第197-199页
  (三)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发展第199-201页
第八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创新第201-234页
 一、全球化的基本问题第201-209页
  (一) 全球化的概念第201-203页
  (二) 全球化的动力第203-204页
  (三) 全球化的矛盾第204-208页
  (四)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第208-209页
 二、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09-217页
  (一)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209-211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第211-214页
  (三) 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第214-217页
 三、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第217-226页
  (一) 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第217-220页
  (二) 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第220-226页
 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创新第226-234页
  (一)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第226-227页
  (二)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理论教育创新第227-229页
  (三) 着力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新型理论教育队伍第229-230页
  (四) 在积极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第230-231页
  (五) 坚持党对思想理论教育的领导第231-234页
结束语第234-240页
参考文献第240-246页
后记第246-248页
附录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48页

论文共2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