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模糊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决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1页
1 绪论第11-25页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第11-18页
     ·问题的提出第11-15页
     ·研究的学术价值第15-16页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6-18页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8-20页
     ·基本概念界定第18页
     ·研究目的第18-19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20-23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结构安排第21-23页
   ·本章小结第23-25页
2 技术创新投资、实物期权理论及模糊理论发展概述第25-43页
   ·技术创新投资决策实物期权模型综述第25-30页
     ·技术创新的内涵第25-26页
     ·企业技术创新投资提供实物期权模型方面第26-28页
     ·企业技术创新投资采纳实物期权模型方面第28-30页
   ·实物期权研究现状、研究领域第30-35页
     ·实物期权研究现状第30-32页
     ·实物期权研究领域第32-35页
   ·模糊实物期权的研究综述第35-37页
   ·模糊变量和模糊过程第37-41页
     ·模糊变量第37-40页
     ·模糊过程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3页
3 模糊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投资项目价值评估决策研究第43-51页
   ·引言第43-44页
   ·传统技术创新项目评估方法回顾第44-45页
   ·模糊情况下模型的建立与讨论第45-47页
     ·关于模糊性的几个定义第45页
     ·模型的建立第45-47页
     ·模型的分析与讨论第47页
   ·数值例子第47-49页
   ·本章总结第49-51页
4 模糊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实物期权定价决策研究第51-59页
   ·引言第51-53页
   ·梯形模糊数的均值和方差第53-54页
   ·单个模糊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第54-56页
     ·波动率相同的模糊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基于Merton 公式第54-55页
     ·波动率不同的模糊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基于Hsu Yao-Wen 公式第55-56页
   ·技术创新投资的模糊复合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5 模糊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动态决策研究第59-77页
   ·引言第59-62页
   ·模糊环境下的动态最优化第62-63页
   ·模糊环境下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动态规划决策模型第63-73页
     ·Huchzermeier and Loch 模型推广第63-66页
     ·模糊环境下的二阶段动态规划模型第66-67页
     ·模糊环境下技术创新项目多阶段决策模型第67-73页
   ·模糊环境下技术创新项目弹性价值分析第73-75页
   ·本章小结第75-77页
6 模糊环境下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期权价值决策研究第77-91页
   ·引言第77-79页
   ·模糊环境的几个概念第79-81页
   ·模糊环境下契约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价模型第81-83页
   ·模糊环境下模型的建立第83-86页
   ·模糊环境下契约型技术创新松散型联盟期权价值模型第86-88页
     ·松散型联盟的期权价值模型第86-87页
     ·模糊环境下松散型联盟的期权价值模型第87-88页
   ·本章小结第88-91页
7 模糊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投资期权博弈决策研究第91-109页
   ·引言第91-93页
   ·梯形模糊数的有关问题第93-94页
   ·技术创新的期权博弈特性第94页
   ·基于模糊环境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对称寡头期权博弈分析第94-101页
     ·基本假使条件第96-97页
     ·追随者的投资价值和投资临界第97-98页
     ·领先者的投资价值和临界第98-99页
     ·模型的讨论第99-100页
     ·例子第100-101页
     ·结论第101页
   ·模糊环境下不对称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期权博弈分析第101-107页
     ·模型回顾第102页
     ·模糊环境下不对称模型的建立第102-105页
     ·模型的讨论第105-106页
     ·例子第106-107页
     ·结论第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8 结论第109-115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09-111页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第111-112页
   ·研究展望第112-115页
     ·研究局限第112-113页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1页
附录第131-132页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学术论文第131-132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度量及评价--兼GE逾百年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下一篇:纵向研发联盟控制、信任与联盟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