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景观类型下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及生态恢复模式探讨--以重庆南川区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12-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生态脆弱性的相关理论 | 第14-20页 |
·脆弱性的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 | 第15-16页 |
·脆弱生态环境的类型 | 第16-18页 |
·生态脆弱性的评估 | 第18-20页 |
·脆弱性评估原则 | 第18-19页 |
·脆弱度的评估方法 | 第19-20页 |
第3章 研究区自然特征 | 第20-26页 |
·地理位置与区位特征 | 第20页 |
·自然条件 | 第20-26页 |
·气候概况 | 第20-21页 |
·地质地貌概况 | 第21页 |
·土壤和植被概况 | 第21-22页 |
·水资源状况 | 第22页 |
·土地利用方式 | 第22-24页 |
·南川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6页 |
第4章 研究区生态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 | 第26-31页 |
·自然因素 | 第26-30页 |
·人为因素 | 第30-31页 |
第5章 脆弱性评价 | 第31-42页 |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1-35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5页 |
·景观类型脆弱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分析过程 | 第35-38页 |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5-37页 |
·计算权重 | 第37-38页 |
·计算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脆弱度 | 第38页 |
·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生态恢复探讨 | 第40-42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