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农村社会学论文

区域社会转型中的生计与地域等级认同 ----以浙江旧盐区海星村为例

中文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绪论第13-28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第13-14页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第14-24页
        一、生计模式与社会文化研究第15-17页
        二、谋生者的可持续生计研究第17-19页
        三、主体性视角下的生计研究第19-24页
    第三节 “劳作模式”视角的选择第24-25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25-26页
        一、田野作业法第25-26页
        二、文献研究法第26页
    第五节 论文框架第26-28页
第一章 海星村:从盐业村到新农村第28-37页
    第一节 区域自然与社会概况第28-33页
        一、自然与地理第28-29页
        二、社会与人文第29-33页
    第二节 海星村概况第33-36页
        一、村庄的历史沿革第33-36页
        二、海星人的空间感第36页
    小结第36-37页
第二章 盐业生产与盐民生活第37-57页
    第一节 盐场、技术与劳动第37-44页
        一、盐场的分布与沿革第37-38页
        二、晒盐技术及其变迁第38-41页
        三、“海牛”们的劳作第41-44页
    第二节 肩挑手扛筑海塘第44-47页
    第三节 “晒盐的人要饿死”第47-55页
        一、盐民的物质条件第48-51页
        二、盐民的通婚范围第51-55页
    小结第55-57页
第三章 从转农到失地:生计的变迁第57-77页
    第一节 废盐改农与土地征用第57-58页
    第二节 “一带一路”打凉帽第58-61页
    第三节 “解放身体”当农民第61-63页
    第四节 “延续优势”做小工第63-67页
    第五节 “阿弥陀佛”赚小钱第67-75页
        一、佛教与民间祭祀第67-69页
        二、佛会与念佛习俗第69-70页
        三、工资制的念佛场第70-72页
        四、念佛群体的壮大第72-75页
    小结第75-77页
第四章 人居空间与村民生活变迁第77-95页
    第一节 人居空间的变化第77-83页
        一、征迁与旧村改造第77-78页
        二、“卫生革命”第78-80页
        三、邻里关系新面向第80-83页
    第二节 从养老到养小第83-87页
    第三节 闲暇生活第87-94页
        一、老年教育第87-89页
        二、娱乐健身第89-94页
    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重塑村落认同与地域等级认同第95-105页
    第一节 能人治村第95-97页
    第二节 乡土记忆第97-100页
        一、全民入志第98-99页
        二、文化礼堂第99-100页
    第三节 盐碱地变成了“金子地”第100-103页
    小结第103-105页
结语第105-110页
    一、“劳作模式”视角下的生计与地域等级认同第105-107页
    二、“劳作模式”理念的扩展性运用第107-108页
    三、研究者田野角色之反思第108-109页
    四、研究展望第109-110页
图表目录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20-12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造角色:凤凰卫视的生产机制研究(1996-2011)
下一篇: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以上海私营报业改造为中心的考察(1949-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