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 选题意义与价值 | 第11-15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第一章 宋代《诗经》学变革的先声 | 第20-41页 |
第一节 中晚唐《诗经》学的革新及影响 | 第20-32页 |
一 中晚唐经学的调整 | 第21-25页 |
二 中晚唐学者对《诗经》地位的维护 | 第25-27页 |
三《诗序》新见的出现 | 第27-29页 |
四 中晚唐学者对《传》、《笺》的批驳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庆历前《诗经》学的守旧与革新 | 第32-41页 |
一 宋初三朝推动经学发展的举措 | 第33-35页 |
二 庆历前《诗经》学的守旧 | 第35-37页 |
三 庆历前《诗经》学的革新 | 第37-41页 |
第二章 庆历新政与欧阳修、刘敞的《诗经》学 | 第41-74页 |
第一节 庆历新政与庆历学术 | 第41-46页 |
一 庆历新政的革新之道 | 第41-43页 |
二 师古与用今的理论思考 | 第43-46页 |
第二节 庆历前后政治活动用《诗》对《诗经》学复兴的影响 | 第46-54页 |
一 仁宗时代的经筵讲《诗》 | 第46-50页 |
二 士大夫政治活动中的引《诗》 | 第50-52页 |
三 庆历前后《诗经》学的复兴 | 第52-54页 |
第三节 欧阳修《诗经》学的形成及特点 | 第54-65页 |
一“师古用今”思想对欧阳修早年《诗经》学的影响 | 第54-60页 |
二 欧阳修对《毛诗》的批驳 | 第60-65页 |
第四节 刘敞对《诗经》学的革新及影响 | 第65-74页 |
一 突出《诗序》对《诗经》题旨的政治化阐释 | 第66-70页 |
二 对经文的改动及对《传》《、笺》的批驳 | 第70-71页 |
三 刘敞《诗经》学的影响 | 第71-74页 |
第三章 熙宁变法与王安石的《诗经》学 | 第74-104页 |
第一节 熙宁变法与荆公新学 | 第74-79页 |
第二节 王安石《诗经》学的形成与发展 | 第79-90页 |
一 学术积累期的《诗经》观 | 第80-83页 |
二 金陵讲学时期的《诗经》观 | 第83-86页 |
三 熙宁变法时期的《诗经》观 | 第86-89页 |
四 晚年变体时期的《诗经》观 | 第89-90页 |
第三节 《诗经新义》对熙宁变法的理论支持 | 第90-98页 |
一《诗经新义》的政治指向 | 第90-92页 |
二《新义》对“内圣”、“外王”思想的发挥 | 第92-95页 |
三《新义》对士大夫和民众道德修养的要求 | 第95-96页 |
四《新义》中的军事主张 | 第96-98页 |
第四节 王安石《诗经》学的影响 | 第98-104页 |
一 蔡卞对王安石《诗经》学的继承和发挥 | 第99-102页 |
二 后世学者对王安石《诗经》学的批判 | 第102-104页 |
第四章 元祐更化与苏辙、二程的《诗经》学 | 第104-134页 |
第一节 元祐更化与元祐学术 | 第104-111页 |
一 元元政元的元化之道 | 第104-105页 |
二 蜀学对“性情”问题的思考 | 第105-107页 |
三 二程与王安石经学观的异同 | 第107-111页 |
第二节 苏辙《诗经》学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1-126页 |
一“性情论”对苏辙早年《诗经》学的影响 | 第111-115页 |
二 嘉祐后苏辙《诗经》学的发展与成熟 | 第115-122页 |
三 晚年的《诗经》观 | 第122-126页 |
第三节 二程的《诗经》观 | 第126-134页 |
一 二程对《诗经》价值的认识 | 第126-129页 |
二 二程对《毛诗序》的认识 | 第129-131页 |
三 二程《诗经》学的特点和影响 | 第131-134页 |
结语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2页 |
附录一 北宋现存《诗经》学著述版本考 | 第142-146页 |
附录二 “乡先生”与宋代《诗经》学 | 第146-155页 |
附录三 《诗经》与北宋女子教育——以司马光《家范》为例 | 第155-162页 |
附录四 由墓志用《诗》看辽代的《诗经》流传 | 第162-169页 |
附录五 论金代《诗经》的流传与研究 | 第169-178页 |
后记 | 第178-1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