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25页 |
(一) 奏议文研究价值 | 第8-11页 |
(二) 奏议文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22页 |
(三) 本论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上篇 名实考辨 | 第25-131页 |
第一章 先秦时代:奏议文之孕育 | 第27-51页 |
第一节 奏议制度的初建与奏议文的萌芽 | 第27-36页 |
第二节 “文本于经”与奏议文之渊源 | 第36-51页 |
第二章 秦代:奏议文之确立 | 第51-79页 |
第一节 君臣名位的确立与奏议文的生成 | 第51-64页 |
第二节 秦代的奏议制度与奏议文 | 第64-79页 |
第三章 汉魏六朝:奏议文之立类 | 第79-103页 |
第一节 奏议之发展与“奏议”一词的出现 | 第79-91页 |
第二节 文集编纂、文学批评与奏议文类观念的生成 | 第91-103页 |
第四章 隋唐以降:奏议文之立名 | 第103-129页 |
第一节 奏议总集编纂与奏议文体研究 | 第103-114页 |
第二节 《古文辞类篹》之“奏议”观念及其影响 | 第114-129页 |
上篇小结 | 第129-131页 |
中篇 文体辨析 | 第131-223页 |
第一章 奏议文与相关文体辨析 | 第133-177页 |
第一节 制诏与奏议 | 第133-149页 |
第二节 上书与奏议 | 第149-164页 |
第三节 连珠与奏议 | 第164-177页 |
第二章 奏议类名目辨析 | 第177-221页 |
第一节 章、表、奏、议 | 第177-200页 |
第二节 疏、启、对策、封事 | 第200-221页 |
中篇小结 | 第221-223页 |
下篇 文风变迁 | 第223-359页 |
第一章 秦汉奏议文:气盛言宜 | 第225-253页 |
第一节 汉初奏议文:狂霸之气 | 第225-233页 |
第二节 汉中叶奏议文:渊雅之气 | 第233-240页 |
第三节 汉末奏议文:骨鲠之气 | 第240-253页 |
第二章 魏晋奏议文:文理迭兴 | 第253-279页 |
第一节 皇权的衰微与公牍文之变格 | 第253-260页 |
第二节 三国奏议文:华实异旨 | 第260-267页 |
第三节 两晋奏议文:多元并存 | 第267-279页 |
第三章 南朝奏议文:铺采摛文 | 第279-303页 |
第一节 奏议文之骈俪化 | 第279-287页 |
第二节 奏议文之诗赋化 | 第287-293页 |
第三节 奏议文之变格 | 第293-303页 |
第四章 北朝奏议文:尚朴务实 | 第303-357页 |
第一节 后魏奏议文:历史的回归 | 第303-318页 |
第二节 北齐奏议文:历史的变奏 | 第318-328页 |
第三节 北周奏议文:历史的整合 | 第328-357页 |
下篇小结 | 第357-359页 |
结论 | 第359-361页 |
参考文献 | 第361-371页 |
后记 | 第371-3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3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