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目标体系建构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绪论第10-21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一) 理论意义第12页
  (二) 实践意义第12页
 三、文献综述第12-19页
  (一)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6页
  (二)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9页
 四、研究思路第19-20页
 五、研究方法第20-21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20页
  (二) 比较研究法第20页
  (三) 历史研究法第20-21页
第一章 重要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第21-33页
 一、重要概念界定第21-23页
  (一) 教师第21页
  (二) 在职培训第21页
  (三) 教师在职培训第21-22页
  (四) 教师在职培训目标第22页
  (五) 教师教育第22-23页
  (六) 教师专业发展第23页
 二、研究教师在职培训目标的理论基础第23-33页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23-25页
  (二)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第25-28页
  (三) 诺尔茨成人学习理论第28-30页
  (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30-33页
第二章 教师在职培训目标体系分析第33-44页
 一、教师在职培训目标的结构第33-36页
  (一) 教师人生幸福目标第33-34页
  (二)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第34-36页
 二、关于教师在职培训目标的几种价值取向第36-39页
  (一) 学历弥补型价值取向第36-37页
  (二) 技能提升型价值取向第37页
  (三) 基本功夯实型价值取向第37-38页
  (四) 实践性智慧形成型价值取向第38页
  (五) 理念更新型价值取向第38页
  (六) 综合素质提高型价值取向第38-39页
 三、确立教师在职培训目标的依据第39-42页
  (一) 外部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第39-41页
  (二) 内在依据: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第41-42页
 四、判断教师在职培训目标优劣的标准第42-44页
  (一) 切合实际第42页
  (二) 与国家的政策、法律相一致第42页
  (三) 具有激励性第42-43页
  (四) 能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第43页
  (五) 与国际接轨第43-44页
第三章 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目标体系建构的基本设想第44-51页
 一、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价值目标第44-46页
  (一) 价值与价值目标的含义第44页
  (二) 我国教师在职培训价值目标的具体内容第44-46页
 二、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成就目标第46-48页
  (一) 促使教师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第46-47页
  (二) 促使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47页
  (三) 促使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第47页
  (四) 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能力结构第47-48页
 三、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类别目标第48-50页
  (一) 从横向看,可以分为小学教师培训目标和中学教师培训目标第48-49页
  (二) 从纵向看,可以分为适应期培养目标、发展期培养目标和成熟期培养目标第49-50页
 四、三种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第50-51页
  (一) 价值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第50页
  (二) 成就目标和类别目标相互交叉,价值目标渗透其中第50-51页
第四章 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目标的制定策略第51-56页
 一、更新陈旧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师在职培训理念第51-52页
  (一) 坚持全面发展理念,把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作为制定培训目标的出发点第51页
  (二)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定培训目标的内在依据第51-52页
  (三) 坚持素质教育理念,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制定培训目标的外在依据第52页
 二、转变思维方式,拓宽思维空间第52-53页
  (一) 系统思维第52页
  (二) 动态思维第52-53页
  (三) 创造思维第53页
 三、沟通职前职后,使二者在培养目标上互相衔接第53-54页
  (一) 提高教师素质,必须从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着手第53-54页
  (二) 正确处理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的关系,使二者互相衔接第54页
  (三) 在研究职前培养的基础上,制定在职培训目标第54页
 四、借鉴古今中外的做法,为我所用第54-55页
 五、结合中国实际,突出中国特色第55-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后记第59-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下一篇:拉丁舞锻炼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