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艺的“道场”--论余秋雨《文化苦旅》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文化苦旅》的形象主体 | 第13-28页 |
1、停不下的脚步:探索的远行者 | 第13-19页 |
·行走天涯的人生情怀 | 第13-15页 |
·人文山水的亲切感悟 | 第15-17页 |
·访古寻根的价值取向 | 第17-19页 |
2、抑不住的情感:激昂的抒情者 | 第19-24页 |
·高扬的生命意识 | 第19-21页 |
·强烈的忧患意识 | 第21-22页 |
·潜在的精英意识 | 第22-24页 |
3、关不住的眼光:深沉的思考者 | 第24-28页 |
·善思的灵心 | 第24-25页 |
·文化的视角 | 第25-26页 |
·精辟的识见 | 第26-28页 |
二、《文化苦旅》的文化意蕴 | 第28-36页 |
1、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 第28-31页 |
·慨叹中国传统文化兴衰变迁 | 第28-29页 |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喜忧参半 | 第29-30页 |
·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潜在共性 | 第30-31页 |
2、中国健全文化人格的追寻 | 第31-36页 |
·理想的健全人格 | 第31-33页 |
·余秋雨文化人格观的形成 | 第33-36页 |
三、《文化苦旅》的文本形式 | 第36-56页 |
1、多种语言技巧的融合 | 第36-43页 |
·丰富的修辞格 | 第36-39页 |
·语言的陌生化 | 第39-41页 |
·结尾的点睛句 | 第41-43页 |
2、多种叙事技巧的运用 | 第43-49页 |
·叙事视角 | 第43-44页 |
·叙事结构 | 第44-46页 |
·比的艺术 | 第46-49页 |
3、多种文体技巧的借鉴 | 第49-56页 |
·对戏剧技巧的借鉴 | 第49-51页 |
·对小说技巧的借鉴 | 第51-52页 |
·对演讲辞技巧的借鉴 | 第52-54页 |
·对诗歌技巧的借鉴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