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钒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第11-13页 |
·钒的物理性质 | 第11页 |
·钒的化学性质 | 第11-13页 |
·钒的用途 | 第13-14页 |
·钒资源 | 第14-15页 |
·钒钛磁铁矿 | 第14页 |
·石煤钒矿 | 第14-15页 |
·石煤浸出工艺 | 第15-18页 |
·中性浸出 | 第15-16页 |
·酸性浸出 | 第16-17页 |
·碱性浸出 | 第17页 |
·浸出工艺比较 | 第17-18页 |
·溶液提钒工艺 | 第18-21页 |
·溶液净化 | 第18-19页 |
·富集分离 | 第19-20页 |
·沉钒 | 第20-21页 |
·本研究课题的意义与内容 | 第21-23页 |
·课题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试验原理与方法 | 第23-31页 |
·试验流程及主要原理 | 第23-25页 |
·试验流程 | 第23页 |
·试验过程原理概述 | 第23-25页 |
·试验原料、试剂及设备 | 第25-28页 |
·试验原料 | 第25-27页 |
·试验试剂 | 第27页 |
·试验设备 | 第27-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物相与荧光半定量分析 | 第28页 |
·常规化学分析 | 第28-29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石煤焙砂加压碱性浸出 | 第31-4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44页 |
·温度对浸出的影响 | 第31页 |
·碱用量对浸出的影响 | 第31-34页 |
·液固比对钒浸出的影响 | 第34页 |
·浸出时间对浸出的影响 | 第34-35页 |
·添加剂对浸出的影响 | 第35-39页 |
·常压浸出与加压浸出比较 | 第39页 |
·杂质对萃余液返回浸出的影响 | 第39-44页 |
·焙砂加压浸出机理 | 第44-47页 |
·物相分析 | 第44-46页 |
·动力学分析 | 第46-47页 |
·加压碱浸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浸出液钒硅分离研究 | 第49-62页 |
·溶液中钒、硅物理化学性质 | 第49-55页 |
·溶液中钒离子物理化学性质 | 第49-51页 |
·溶液中二氧化硅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51-55页 |
·钒硅分离理论依据 | 第55-56页 |
·直接调酸—萃取分离钒硅 | 第56页 |
·中和除硅—萃取分离钒硅 | 第56-58页 |
·混凝除硅—萃取分离钒硅 | 第58-61页 |
·混凝剂选择 | 第58-59页 |
·混凝温度的选择 | 第59-60页 |
·混凝时间的选择 | 第60页 |
·Al_2(SO_4)_3·18H_2O加入量的影响 | 第60页 |
·混凝除硅小结 | 第60-61页 |
·钒硅分离工艺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碱性介质中钒的溶剂萃取 | 第62-84页 |
·萃取条件试验 | 第62-71页 |
·溶液pH值对萃取的影响 | 第62-63页 |
·阴离子对钒萃取的影响 | 第63-66页 |
·震荡时间对钒萃取的影响 | 第66页 |
·温度对钒萃取的影响 | 第66-68页 |
·改性剂的选择 | 第68-69页 |
·TBP含量对萃取的影响 | 第69页 |
·相比对钒萃取的影响 | 第69-70页 |
·萃取饱和容量 | 第70-71页 |
·萃取等温线 | 第71页 |
·萃取机理 | 第71-72页 |
·萃取工艺条件 | 第72-74页 |
·反萃条件与理论 | 第74-80页 |
·NaOH+NaCl反萃体系 | 第74-77页 |
·NH_3·H_2O+NH_4Cl反萃体系 | 第77-80页 |
·反萃工艺条件 | 第80-82页 |
·钒的溶剂萃取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反萃液铵盐沉钒、煅烧与产品检测 | 第84-90页 |
·铵盐沉钒工艺的选择 | 第84-87页 |
·弱碱性铵盐沉钒原理 | 第84-86页 |
·铵盐沉钒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86-87页 |
·沉钒母液处理 | 第87页 |
·干燥、煅烧制备V_2O_5 | 第87-88页 |
·技术经济分析 | 第88-89页 |
·各工艺过程收率 | 第88页 |
·工艺试剂消耗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0-93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建议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