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课题来源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8页 |
·空间预测方法 | 第14-16页 |
·时间预测方法 | 第16-17页 |
·位移反分析法 | 第17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17-18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武汉地铁虎泉站~名都站区间隧道施工监测结果分析 | 第20-29页 |
·工程概况 | 第20-24页 |
·概述 | 第20-21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地层岩土力学指标 | 第23-24页 |
·施工监测方案 | 第24-25页 |
·监测内容 | 第24页 |
·地面沉降监测方案 | 第24-25页 |
·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第25-29页 |
·各监测断面最大沉降量分析 | 第25-26页 |
·最大沉降量横向曲线形状分析 | 第26-27页 |
·沉降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地铁隧道纵向最大沉降量工程地质预测方法研究 | 第29-43页 |
·影响隧道地面沉降的主要参数 | 第29-30页 |
·主要影响参数的统计分析 | 第30-37页 |
·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 | 第30-32页 |
·各沉降量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 第32-37页 |
·主要影响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37-38页 |
·隧道纵向最大沉降量的工程地质预测研究 | 第38-42页 |
·地面沉降量最大值的工程地质预测研究思路 | 第38页 |
·各沉降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38-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Peck法的地铁隧道横向地面沉降预测研究 | 第43-54页 |
·Peck法原理 | 第43-44页 |
·Peck法研究现状 | 第44-45页 |
·确定沉降槽曲线关键参数的反分析方法 | 第45-52页 |
·沉降槽曲线的最小二乘拟合 | 第45-46页 |
·拟合参数的检验 | 第46-47页 |
·虎泉站~名都站区间隧道地面沉降槽曲线拟合结果 | 第47-49页 |
·沉降槽宽度i计算经验公式的修正 | 第49-50页 |
·沉降槽宽度系数k的取值范围确定 | 第50-52页 |
·综合预测实例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地铁隧道地面沉降时间预测研究 | 第54-63页 |
·Logistic时间函数模型 | 第54-56页 |
·Logistic时间函数解析 | 第55页 |
·关键点的定义 | 第55-56页 |
·模型参数的求解方法 | 第56页 |
·基于模型参数解析法的隧道地面沉降时间预测 | 第56-62页 |
·模型参数解析法综述 | 第56-58页 |
·模型参数的求解 | 第58-59页 |
·线性回归法和三段法的精度评定 | 第59-61页 |
·基于三段法的隧道地面沉降预测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地铁隧道地面沉降灰色预测方法研究 | 第63-73页 |
·灰色预测理论的建模思想 | 第63-68页 |
·模型思想开发即语言模型的建立 | 第64页 |
·模型数据的挖掘及量化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GM(1,1)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幂形式Verhulst灰色预测模型 | 第65-67页 |
·模型的动态化及优化 | 第67页 |
·灰色预测模型的精度评定 | 第67页 |
·灰色预测理论的建模思路 | 第67-68页 |
·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的地面沉降预测研究 | 第68-72页 |
·隧道地面沉降的短期预测 | 第68-69页 |
·预测模型的优化及隧道地面沉降的长期预测 | 第69-71页 |
·优化灰色预测模型的实际运用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图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