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4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43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15-33页
     ·选题的背景第15-31页
     ·问题的提出第31-33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33-35页
     ·实践意义第33-34页
     ·理论意义第34-35页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35-39页
     ·创新、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第35-38页
     ·创新与技术进步第38-39页
     ·高端创新与低端创新第39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第39-43页
     ·研究思路第39-41页
     ·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在论文中的应用第41-42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42-43页
第二章 分工演进与技术创新的分工极限第43-66页
 第一节 分工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第43-48页
     ·柏拉图的分工思想第43-44页
     ·亚当·斯密的的分工思想第44-46页
     ·杨格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第46-47页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第47-48页
 第二节 劳动分工与技术创新的共演第48-55页
     ·分工的本质在于专业化第49-52页
     ·分工导致了机器的使用第52-53页
     ·专业化劳动促进了知识的积累第53-54页
     ·分工演进导致了知识生产的专业化第54-55页
 第三节 分工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背离第55-66页
     ·分工组织形式及其优化选择第55-59页
     ·劳动分工框架下技术创新组织的异化第59-61页
     ·分工演进与技术创新的分工极限第61-63页
     ·技术创新分工极限原因剖析——高知识交易成本第63-66页
第三章 企业的演进与其创新责任第66-105页
 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及其创新功能的产生第66-76页
     ·企业的产生第67-71页
     ·企业的性质第71-73页
     ·企业的创新职能第73-76页
 第二节 企业组织的演进与创新动因第76-92页
     ·企业组织的演化分析第76-78页
     ·企业成长的创新动力分析第78-83页
     ·企业兼并的创新动力分析第83-92页
 第三节 企业的经济目标与创新目标第92-105页
     ·利润驱动的企业创新过程分析第92-96页
     ·企业创新的外部因素第96-102页
     ·企业创新的异化第102-105页
第四章 结构化创新的概念与特征第105-129页
 第一节 技术结构理论第105-111页
     ·作为新知识生产过程的技术创新第105-109页
     ·共性技术分析第109-111页
 第二节 结构化创新的理论渊源第111-118页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第111-113页
     ·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第113-115页
     ·技术创新的制度学派第115-116页
     ·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第116-118页
 第三节 结构化创新的涵义第118-122页
     ·创新活动的自组织过程第118-120页
     ·结构化创新的概念与特征第120-122页
 第四节 从增长极到创新极第122-129页
     ·不均衡增长战略第122-124页
     ·极化理论第124-126页
     ·创新极的特征第126-129页
第五章 中国结构化创新的实证分析第129-149页
 第一节 中国结构化创新指数的构造与区域比较第129-139页
     ·极化问题综述第129-131页
     ·结构化创新模型及变量的构造第131-133页
     ·数据选取与说明第133-134页
     ·实证分析结果第134-138页
     ·结论第138-139页
 第二节 中国区域创新结构化特征分析第139-149页
     ·我国区域创新结构化的基本特征:DEA方法第139-143页
     ·我国区域创新结构化的基本特征:结构化指数方法第143-146页
     ·结论第146-149页
第六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含义第149-154页
 第一节 基本结论第149-150页
     ·创新的结构化特征第149页
     ·企业创新的阶段化趋势第149页
     ·技术层次之间的协同效应第149-150页
 第二节 政策建议第150-152页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分工意义第150页
     ·企业做大做强的意义第150-151页
     ·合作创新的途径第151-152页
 第三节 进一步的研究第152-154页
     ·本文研究的不足第152-153页
     ·可能的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53-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4页
致谢第164-166页
附录第166-170页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基于前景理论的分析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对中国“四高一低”问题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