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言 | 第13-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6页 |
·国内外对中国高储蓄问题研究的述评 | 第15页 |
·国内外关于储蓄投资转化研究的述评 | 第15-16页 |
·国内外关于全球储蓄过剩形成高额外汇储备研究的述评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 第16-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分析框架 | 第17-19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第19-24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主要困难与研究的不足 | 第23-24页 |
第一章 改革年代中国经济总体特征的若干典型事实 | 第24-48页 |
第一节 中国高增长、高储蓄、高投资及高外汇储备的若干史实 | 第24-36页 |
·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若干史实:一个长期视角 | 第24-27页 |
·有关中国高储蓄(低消费)和高投资的典型事实 | 第27-36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经济总体特征的若干程式化事实 | 第36-42页 |
·有关经济增长的程式化事实:卡尔多-库兹涅茨-新卡尔多事实 | 第36-39页 |
·国内储蓄与投资关系的程式化事实:Feldstein-Horioka之谜 | 第39页 |
·经常账户的典型事实和虚幻之物 | 第39-41页 |
·东亚国家储备激增的典型事实和中国的特殊之处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中国的增长共识 | 第42-46页 |
·经济转型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 第42-45页 |
·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和过度资本密集特征 | 第45-4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二章 中国宏观经济总体特征的相关研究述评 | 第48-80页 |
第一节 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模式方面的文献 | 第48-59页 |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和成功转型方面的文献 | 第48-49页 |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方面的文献 | 第49-59页 |
第二节 有关储蓄率方面的研究综述 | 第59-73页 |
·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 | 第60-63页 |
·储蓄率的国别研究和地区比较 | 第63-64页 |
·中国的储蓄率问题研究 | 第64-73页 |
第三节 全球储蓄投资的不平衡与中国外汇储备激增方面的文献 | 第73-80页 |
·国外关于全球储蓄投资的不平衡性与动态调整路径的研究 | 第73-75页 |
·国内关于全球储蓄投资失衡和动态调整的研究 | 第75-77页 |
·东亚及中国的外汇储备激增动因方面的研究 | 第77-80页 |
第三章 改革年代中国经济总体特征的理论解释 | 第80-121页 |
第一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是否真的过度了 | 第80-88页 |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水平的描述:特征事实和经验总结 | 第80-82页 |
·中国社会最优投资水平的确定:一个理论模型 | 第82-86页 |
·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水平的评估 | 第86-88页 |
第二节 中国社会最优国民储蓄率的决定:理论模型 | 第88-99页 |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最优储蓄模型 | 第90-95页 |
·中国社会最优国民储蓄水平的决定:测度与敏感性分析 | 第95-99页 |
第三节 中国的经济增长真的过度依赖于出口吗? | 第99-109页 |
·既有研究述评 | 第100-101页 |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出口依赖度的测算 | 第101-109页 |
第四节 三元悖论、金融稳定与中国社会最优储备水平的决定 | 第109-121页 |
·关于外汇储备需求动机的争论 | 第110-111页 |
·金融稳定、三元悖论与国际储备: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111-114页 |
·中国外汇储备需求的经验分析 | 第114-121页 |
第四章 市场化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总体特征的成因 | 第121-173页 |
第一节 市场化改革、宏观分配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高储蓄之谜 | 第121-138页 |
·导言 | 第121-123页 |
·中国高储蓄、低消费的相关研究述评 | 第123-125页 |
·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中国储蓄模式决定的经验分析 | 第125-138页 |
第二节 基于汇率体制转型视角的中国资本积累与高储蓄分析 | 第138-144页 |
·实际汇率、储蓄和增长: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 第139-140页 |
·基本模型分析 | 第140-141页 |
·针对中国情形的分析 | 第141-143页 |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高储蓄的另类解释 | 第143-144页 |
第三节 金融深化、资本形成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 第144-159页 |
·相关文献述评 | 第144-146页 |
·理论模型分析 | 第146-150页 |
·实证分析 | 第150-158页 |
·总结和结论 | 第158-159页 |
第四节 竞争性储备理论与东亚的高储备之谜:另类视角 | 第159-173页 |
·东亚国际储备持有的理论解释:竞争性储备理论和赶上琼斯家效应 | 第161-166页 |
·东亚储备激增的经验分析 | 第166-173页 |
第五章 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特征分析 | 第173-215页 |
第一节 中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理论探讨 | 第173-185页 |
·储蓄投资平衡与宏观经济政策的传统理论探讨 | 第174-176页 |
·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和政策困境:一个理论解释 | 第176-182页 |
·中国储蓄投资平衡状况的总体判断及其理论探讨和政策含义 | 第182-185页 |
第二节 储蓄投资转化与中国的Feldstein-Horioka之谜 | 第185-197页 |
·储蓄投资投资关系与Feldstein-Horioka之谜的相关文献 | 第186-188页 |
·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与Feldstein—Horioka之谜 | 第188-189页 |
·中国省际间投资和储蓄相关度的FH检验及其解释 | 第189-197页 |
第三节 中国增长的出口引领模式:需求拉动还是供给推动? | 第197-215页 |
·中国的经济增长真的是出口导向性的吗? | 第198-203页 |
·中国分省出口和国内需求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203-210页 |
·中国分省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格兰杰检验 | 第210-213页 |
·本节小结 | 第213-215页 |
第六章 中国宏观经济的再平衡与统筹调整研究 | 第215-257页 |
第一节 全球失衡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再平衡:三种分析范式 | 第215-218页 |
·全球失衡和储蓄-投资分析法 | 第216-217页 |
·全球失衡和弹性分析法 | 第217-218页 |
·全球失衡与全球资产组合分析法 | 第218页 |
第二节 中国经济再平衡实现路径(Ⅰ):估值效应与外部均衡调整 | 第218-230页 |
·估值效应的传导渠道及影响因素 | 第219-221页 |
·估值效应的理论模型 | 第221-222页 |
·中国净资产头寸、估值效应和外部均衡调整 | 第222-230页 |
第三节 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实现路径(Ⅱ):冲击来源与汇率调整 | 第230-248页 |
·相关文献述评 | 第230-231页 |
·基本模型及其理论分析 | 第231-240页 |
·实证研究 | 第240-247页 |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247-248页 |
第四节 中国宏观经济的失衡与与调整: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 第248-257页 |
·基于FDG(2005)分析框架的利率、汇率和国际调整 | 第248-251页 |
·基于Ball(2009)分析框架的调整分析 | 第251-255页 |
·部门产出稳定化与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的协调与搭配 | 第255-257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 第257-264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257-260页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第260-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264-283页 |
致谢 | 第283-28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85-2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