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蚜虫及其危害特点 | 第9页 |
| ·植物抗虫机理 | 第9-13页 |
| ·与抗性有关的关键酶与抗蚜性的关系 | 第11页 |
| ·营养物质与抗蚜性关系 | 第11-12页 |
| ·次生化合物与抗蚜性关系 | 第12-13页 |
| ·选题依据 | 第13-15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 ·试验设计与取材方法 | 第15页 |
| ·测定项目 | 第15-17页 |
| ·酶活性测定 | 第15页 |
| ·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 第15-16页 |
| ·次生化合物含量测定 | 第16页 |
| ·叶绿素、蜡质和MDA 含量测定 | 第16-17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7-49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几种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 第17-25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PPO 活性变化 | 第17-19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POD 活性变化 | 第19-21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PAL 活性变化 | 第21-22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ASA-POD 活性变化 | 第22-25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25-36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25-27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28-30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总糖含量的变化 | 第30-32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 第32-34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还原性总糖的变化 | 第34-36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次生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第36-44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总酚含量的变化 | 第36-38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单宁含量的变化 | 第38-40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花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40-42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42-44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MDA、叶片叶绿素和蜡质含量的变化 | 第44-49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MDA 含量的变化 | 第44-46页 |
| ·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叶片叶绿素和蜡质含量的变化 | 第46-49页 |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5页 |
| ·不同抗性自交系关键酶活性变化 | 第49页 |
| ·不同抗性自交系营养物质含量变化 | 第49-51页 |
| ·不同抗性自交系次生化合物含量变化 | 第51-52页 |
| ·不同抗性自交系MDA、叶片叶绿素和蜡质含量变化 | 第52-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