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太学生参政活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序言 | 第7-16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7-8页 |
| 1. 与本人长期从事的工作有关 | 第7-8页 |
| 2. 宋代教育研究内容的扩充 | 第8页 |
| 3. 与专业方向有关 | 第8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 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 1. 史料综述 | 第9-10页 |
| 2. 著作综述 | 第10-11页 |
| 3. 论文综述 | 第11-12页 |
| (四)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2-14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 (2) 辩证分析法 | 第13页 |
| 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1. 研究重点 | 第14页 |
| 2. 研究难点 | 第14-15页 |
| 3.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 (一) 太学生 | 第16页 |
| (二) 参政 | 第16页 |
| (三) 爱国 | 第16-17页 |
| 二、宋代太学生参政活动的历史背景 | 第17-25页 |
| (一) 社会形势严峻 | 第17-18页 |
| 1. 国内局势复杂多变 | 第17-18页 |
| 2. 民族矛盾日益加深 | 第18页 |
| (二) 文化空前繁荣 | 第18-20页 |
| (三) 士风的转变 | 第20-22页 |
| (四) 太学的快速发展 | 第22-23页 |
| 1. 太学的改革与发展 | 第22-23页 |
| 2. 太学的政治功能 | 第23页 |
| 3. 太学教师的影响 | 第23页 |
| (五) 对太学生参政传统的传承 | 第23-25页 |
| 三、宋代太学生参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 第25-40页 |
| (一) 太学生参政活动的内容 | 第25-35页 |
| 1. 诤谏君主 | 第25-26页 |
| 2. 对抗奸佞 | 第26-27页 |
| 3. 留忠任贤 | 第27-28页 |
| 4. 抵御外侮 | 第28-30页 |
| 5. 维持风纪 | 第30-31页 |
| 6. 诉冤正义 | 第31-32页 |
| 7. 招抚平乱 | 第32-33页 |
| 8. 参与颠覆旧制 | 第33-34页 |
| 9. 其它活动内容 | 第34-35页 |
| (二) 太学生参政活动的形式 | 第35-40页 |
| 1. 上书言事 | 第35-36页 |
| 2. 罢课集会 | 第36-37页 |
| 3. 赋诗作文 | 第37-38页 |
| 4. 奉计献策 | 第38-39页 |
| 5. 出使强邦 | 第39-40页 |
| 四、宋代太学生参政活动的特点 | 第40-45页 |
| (一) 爱国思想贯穿始终 | 第40-41页 |
| (二) 赢得社会各界支持 | 第41-42页 |
| (三) 有较强的自发性和自觉性 | 第42-43页 |
| (四) 参政活动形式多元有效 | 第43-44页 |
| (五) 太学生领袖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 第44-45页 |
| 五、宋代太学生参政活动的影响及局限性 | 第45-49页 |
| (一) 太学生参政活动的影响 | 第45-47页 |
| 1. 对当时政局及社会的影响 | 第45-46页 |
| 2. 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 第46-47页 |
| (二) 太学生参政活动的历史局限性 | 第47-49页 |
| 1. 过分愚忠 | 第47-48页 |
| 2. 后期流俗 | 第48-49页 |
| 3. 阶级局限 | 第49页 |
| 六、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 第49-53页 |
| (一) 爱国主义是大学生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主题 | 第49-51页 |
| (二) 新时期大学生仍然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 | 第51-52页 |
| (三) 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高校应尽的职责 | 第52-53页 |
| 七、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一) 古籍类 | 第53-54页 |
| (二) 专著类 | 第54页 |
| (三) 硕士论文类 | 第54-55页 |
| (四) 期刊论文类 | 第55-57页 |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