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与趋势 | 第13-16页 |
1.3.1 国内外产业经济学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外区域经济学对产业转型空间布局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城市地理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 第15页 |
1.3.4 国内外城乡规划学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5 总结与借鉴 | 第16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20-28页 |
2.1 产业价值链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 第20-22页 |
2.2 产业布局理论 | 第22-25页 |
2.2.1 工业区位论 | 第22页 |
2.2.2 中心地理论 | 第22-24页 |
2.2.3 产业集群论 | 第24-25页 |
2.3 产业与空间布局相互影响分析 | 第25-27页 |
2.3.1 产业升级对城市产业空间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2 产业集群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26页 |
2.3.3 城市空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弓长岭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 第28-46页 |
3.1 弓长岭概况 | 第28-35页 |
3.1.1 区位与交通 | 第28页 |
3.1.2 资源与开发 | 第28-34页 |
3.1.3 社会经济 | 第34-35页 |
3.2 现状产业结构与布局 | 第35页 |
3.3 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3.3.1 产业转型必要性 | 第35-36页 |
3.3.2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第36-39页 |
3.4 弓长岭空间结构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39-45页 |
3.4.1 城市结构布局现状 | 第39-42页 |
3.4.2 复杂的区位关系 | 第42-43页 |
3.4.3 空间结构主要问题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转型期产业发展研究 | 第46-60页 |
4.1 弓长岭产业发展SWOT分析 | 第46-49页 |
4.1.1 弓长岭产业发展的优势 | 第46-47页 |
4.1.2 弓长岭产业发展的劣势 | 第47-48页 |
4.1.3 弓长岭产业发展的机遇 | 第48页 |
4.1.4 弓长岭产业发展的挑战 | 第48-49页 |
4.2 弓长岭产业选择分析 | 第49-51页 |
4.2.1 产业优势判断 | 第49页 |
4.2.2 工业行业优势 | 第49-50页 |
4.2.3 三产服务业发展趋势 | 第50-51页 |
4.3 弓长岭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 第51-54页 |
4.3.1 转型期产业发展总目标 | 第51页 |
4.3.2 产业转型模式 | 第51-52页 |
4.3.3 转型期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 第52-54页 |
4.4 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向 | 第54-58页 |
4.4.1 建设循环工业经济调整方向 | 第54-56页 |
4.4.2 旅游业发展方向 | 第56-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弓长岭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 第60-84页 |
5.1 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协同研究 | 第60-64页 |
5.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管制 | 第60-63页 |
5.1.2 产业结构调整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 第63页 |
5.1.3 产业结构调整对土地用地规模的影响 | 第63-64页 |
5.1.4 城市空间发展纲性边界 | 第64页 |
5.2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格局协同研究 | 第64-68页 |
5.2.1 弓长岭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结构 | 第64-65页 |
5.2.2 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城市空间“集聚——分散” | 第65-66页 |
5.2.3 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功能分区 | 第66页 |
5.2.4 城市产业空间发展形态 | 第66-68页 |
5.3 产业空间结构优化分析 | 第68-70页 |
5.3.1 产业选择与城市空间布局的适宜性分析 | 第68-69页 |
5.3.2 城市用地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 第69-70页 |
5.4 产业空间布局基本优化思路 | 第70-75页 |
5.4.1 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宏观目标 | 第70-71页 |
5.4.2 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 第71-75页 |
5.5 弓长岭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 第75-83页 |
5.5.1 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思想 | 第75-78页 |
5.5.2 产业空间布局总体结构 | 第78-80页 |
5.5.3 第二产业空间布局 | 第80-81页 |
5.5.4 主要三产(旅游业)空间布局 | 第81-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4-86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84页 |
6.2 主要创新 | 第84-85页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5-86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85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