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2-30页 |
2.1 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1.1 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 | 第22页 |
2.1.2 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 | 第22-23页 |
2.2 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2.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第23-24页 |
2.2.2 随机前沿分析法(SFA) | 第24-25页 |
2.3 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视角 | 第25-27页 |
2.4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现状 | 第27-29页 |
2.4.1 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情况 | 第27页 |
2.4.2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 第27-28页 |
2.4.3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2.5 本章述评 | 第29-30页 |
第3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第30-44页 |
3.1 技术创新效率测度模型设定 | 第30-32页 |
3.1.1 DEA模型设定 | 第30-31页 |
3.1.2 Malmquist指数 | 第31-32页 |
3.2 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2-34页 |
3.2.1 指标选取 | 第32-33页 |
3.2.2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3.2.3 样本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3.3 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静态评价 | 第34-38页 |
3.3.1 纯技术效率 | 第34-35页 |
3.3.2 规模效率 | 第35-36页 |
3.3.3 综合效率 | 第36-37页 |
3.3.4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静态测度评价与启示 | 第37-38页 |
3.4 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评价 | 第38-42页 |
3.4.1 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测度 | 第38-39页 |
3.4.2 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及其分解分析 | 第39-41页 |
3.4.3 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分析 | 第41-42页 |
3.4.4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动态测度结果评价与启示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第44-57页 |
4.1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及测度变量 | 第44-48页 |
4.1.1 影响因素的选取 | 第44-46页 |
4.1.2 测度变量的选取 | 第46-48页 |
4.2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 第48-50页 |
4.2.1 模型构建 | 第48-49页 |
4.2.2 数据来源 | 第49-50页 |
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4.3.1 静态Tobit回归 | 第50页 |
4.3.2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静态回归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4.3.3 动态Tobit回归 | 第52页 |
4.3.4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动态回归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效率的相关策略与建议 | 第57-62页 |
5.1 提升品牌建设,形成产业规模 | 第57-58页 |
5.2 提高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力度 | 第58页 |
5.3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 | 第58-59页 |
5.4 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 | 第59-60页 |
5.5 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优化创新环境 | 第60页 |
5.6 构建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机制,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 第60-6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6.1 结论 | 第62-64页 |
6.1.1 新能源汽车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薄弱 | 第62页 |
6.1.2 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 第62-63页 |
6.1.3 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 | 第63-6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