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Ⅰ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碱金属(ⅠA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硫化物电解质制备及其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0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固态电解质简介第15-18页
        1.2.1 固态电解质的工作原理第15-16页
        1.2.2 固态电解质的历史发展第16-17页
        1.2.3 固态电解质的优势第17-18页
    1.3 固态电解质分类第18-24页
        1.3.1 无机固态电解质第19-23页
            1.3.1.1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第19-21页
            1.3.1.2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第21-22页
            1.3.1.3 其他无机固态电解质第22-23页
        1.3.2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第23页
        1.3.3 复合固态电解质第23-24页
        1.3.4 薄膜固态电解质第24页
    1.4 全固态电池简介第24-26页
    1.5 硫化物电池简介第26-31页
        1.5.1 硫化物固态电池构成与制备第26页
        1.5.2 硫化物固态电池常用正极第26-29页
        1.5.3 硫化物固态电池常用负极第29-31页
    1.6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第31-37页
        1.6.1 固态电解质的制备第31-32页
        1.6.2 离子电导率第32-33页
        1.6.3 正极与电解质界面第33-34页
        1.6.4 锂负极与电解质界面第34-35页
        1.6.5 能量密度第35-37页
    1.7 本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7-40页
第二章 实验内容和测试方法第40-46页
    2.1 材料的制备第40-41页
        2.1.1 化学试剂第40-41页
        2.1.2 实验设备第41页
    2.2 材料的表征第41-43页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41-42页
        2.2.2 拉曼(Raman)分析第42页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42页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42页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42页
        2.2.6 热重/差热(TG)分析第42-43页
    2.3 电池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3-46页
        2.3.1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第43页
        2.3.2 全固态电池的组装第43页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3-46页
            2.3.3.1 循环伏安法(CV)测试第43-44页
            2.3.3.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第44页
            2.3.3.3 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第44-46页
第三章 溶液法制备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第46-56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Li_7P_3S_(11)玻璃陶瓷固态电解质的制备第47-48页
    3.3 Li_7P_3S_(11)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表征和形貌分析第48-49页
    3.4 Li_7P_3S_(11)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第49-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四章 掺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改性离子电导率第56-72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球磨法制备Li_7P_(2.9)S_(10.85)Mo_(0.01)玻璃陶瓷固态电解质及电化学性能第57-63页
        4.2.1 Li_7P_(2.9)S_(10.85)Mo_(0.01)玻璃陶瓷固态电解质的制备第57页
        4.2.2 Li_7P_(2.9)S_(10.85)Mo_(0.01)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表征和形貌分析第57-58页
        4.2.3 Li_7P_(2.9)S_(10.85)Mo_(0.01)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第58-63页
    4.3 球磨法制备Li_7P_(2.9)Mn_(0.1)S_(10.7)I_(0.3)玻璃陶瓷固态电解质及电化学性能第63-70页
        4.3.1 Li_7P_(2.9)Mn_(0.1)S_(10.7)I_(0.3)玻璃陶瓷固态电解质的制备第63-64页
        4.3.2 Li_7P_(2.9)Mn_(0.1)S_(10.7)I_(0.3)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表征和形貌分析第64-67页
        4.3.3 Li_7P_(2.9)Mn_(0.1)S_(10.7)I_(0.3)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第67-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硫/硫化物正极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界面改性第72-90页
    5.1 引言第72-73页
    5.2 硫/石墨烯正极与Li_(9.54)Si_(1.74)P_(1.44)S_(11.7)Cl_(0.3)电解质制备高性能电池第73-82页
        5.2.1 硫/石墨烯正极和Li_(9.54)Si_(1.74)P_(1.44)S_(11.7)Cl_(0.3)固态电解质的制备第73-74页
        5.2.2 硫/石墨烯正极和Li_(9.54)Si_(1.74)P_(1.44)S_(11.7)Cl_(0.3)固态电解质结构表征和形貌分析第74-78页
        5.2.3 硫/石墨烯正极和Li_(9.54)Si_(1.74)P_(1.44)S_(11.7)Cl_(0.3)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第78-82页
    5.3 溶液法制备Li_7P_3S_(11)电解质包覆的MoS_2电极第82-88页
        5.3.1 Li_7P_3S_(11)电解质包覆MoS_2电极的制备第82页
        5.3.2 Li_7P_3S_(11)电解质包覆MoS_2电极的结构表征和形貌分析第82-86页
        5.3.3 Li_7P_3S_(11)电解质包覆MoS_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第86-88页
    5.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锂金属负极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界面改性第90-106页
    6.1 引言第90-91页
    6.2 LiF@Li和LiI@Li与Li_7P_3S_(11)(HFE)和Li_7P_3S_(11)(Ⅰ)电解质制备第91-92页
    6.3 LiF@Li和LiI@Li与Li_7P_3S_(11)(HFE)和Li_7P_3S_(11)(Ⅰ)电解质结构和形貌分析第92-98页
    6.4 LiF@Li和LiI@Li与Li_7P_3S_(11)(HFE)和Li_7P_3S_(11)(Ⅰ)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第98-103页
    6.5 LiF@Li和LiI@Li与Li_7P_3S_(11)(HFE)和Li_7P_3S_(11)(Ⅰ)电解质改性界面的原理分析第103-104页
    6.6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七章 超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及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第106-120页
    7.1 引言第106-107页
    7.2 超薄Li_3PS_4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制备第107-108页
    7.3 超薄Li_3PS_4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结构表征和形貌分析第108-114页
    7.4 超薄Li_3PS_4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第114-118页
    7.5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20-124页
    8.1 主要结论第120-121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21-122页
    8.3 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个人简历第144-1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方钨青铜结构多铁性铌酸盐陶瓷
下一篇:铁基多铁性陶瓷和薄膜的结构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