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24-41页 |
| 1.1 标准模型 | 第24-29页 |
| 1.1.1 费米子 | 第25页 |
| 1.1.2 玻色子 | 第25页 |
| 1.1.3 基本相互作用 | 第25-28页 |
| 1.1.4 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 | 第28-29页 |
| 1.2 夸克偶素 | 第29-37页 |
| 1.2.1 粲夸克偶素 | 第29-30页 |
| 1.2.2 奇异夸克偶素 | 第30-33页 |
| 1.2.3 φ(2170) | 第33-35页 |
| 1.2.4 ρ(2150) | 第35-37页 |
| 1.3 碎裂函数 | 第37-40页 |
| 1.4 论文结构 | 第40-41页 |
| 第2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和北京谱仪(BESⅢ) | 第41-53页 |
|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 | 第41页 |
| 2.2 北京谱仪(BESⅢ) | 第41-51页 |
| 2.2.1 束流管 | 第43-45页 |
| 2.2.2 主漂移室 | 第45页 |
| 2.2.3 飞行时间探测器 | 第45-47页 |
| 2.2.4 电磁量能器 | 第47-49页 |
| 2.2.5 超导磁铁 | 第49页 |
| 2.2.6 μ子探测器 | 第49页 |
| 2.2.7 电子学系统 | 第49-50页 |
| 2.2.8 触发判选系统 | 第50-51页 |
| 2.2.9 在线数据获取系统 | 第51页 |
| 2.3 BESⅢ离线软件系统 | 第51-52页 |
| 2.3.1 探测器模拟软件系统 | 第51-52页 |
| 2.3.2 离线刻度软件系统 | 第52页 |
| 2.3.3 离线事例重建软件系统 | 第52页 |
| 2.3.4 物理分析工具 | 第5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3章 e~+e~-→ωπ~0的产生截面测量 | 第53-78页 |
| 3.1 背景介绍 | 第53页 |
| 3.2 数据样本和蒙特卡洛模拟 | 第53-55页 |
| 3.2.1 实验数据 | 第53-55页 |
| 3.2.2 蒙特卡洛模拟 | 第55页 |
| 3.3 事例选择 | 第55-56页 |
| 3.4 本底分析 | 第56-59页 |
| 3.5 MC和实验数据的比较 | 第59-60页 |
| 3.6 截面测量 | 第60页 |
| 3.7 误差分析 | 第60-64页 |
| 3.8 截面拟合 | 第64-75页 |
| 3.8.1 A:对共振态的拟合 | 第64-67页 |
| 3.8.2 B:共振态参数的系统误差 | 第67-68页 |
| 3.8.3 C:其他提取共振态的方法 | 第68-75页 |
| 3.9 小结 | 第75-78页 |
| 第4章 e~+e~-→ωη的产生截面测量 | 第78-99页 |
| 4.1 背景介绍 | 第78-79页 |
| 4.2 数据样本和蒙特卡洛模拟 | 第79-81页 |
| 4.2.1 实验数据 | 第79页 |
| 4.2.2 蒙特卡洛模拟 | 第79-81页 |
| 4.3 事例选择 | 第81-82页 |
| 4.4 本底分析 | 第82-85页 |
| 4.5 MC和实验数据的比较 | 第85页 |
| 4.6 截面测量 | 第85-89页 |
| 4.6.1 方法A | 第85-88页 |
| 4.6.2 方法B | 第88-89页 |
| 4.7 误差分析 | 第89-93页 |
| 4.8 截面拟合 | 第93-98页 |
| 4.8.1 A:共振态的拟合 | 第93-94页 |
| 4.8.2 B:共振态的误差 | 第94-95页 |
| 4.8.3 C:提取共振态的其他方法 | 第95-98页 |
| 4.9 小结 | 第98-99页 |
| 第5章 在J/Ψ→η'KKπ过程中观测到h_1(1380) | 第99-110页 |
| 5.1 背景介绍 | 第99页 |
| 5.2 蒙特卡洛模拟 | 第99-100页 |
| 5.3 J/Ψ→η'K~+K~-π~0过程的分析 | 第100-102页 |
| 5.3.1 事例选择 | 第100页 |
| 5.3.2 本底分析 | 第100-102页 |
| 5.4 J/Ψ→η'K_S~0K~±π~(?)过程的分析 | 第102-104页 |
| 5.4.1 事例选择 | 第102页 |
| 5.4.2 本底分析 | 第102-104页 |
| 5.5 分支比测量 | 第104页 |
| 5.6 中间共振态研究 | 第104-106页 |
| 5.7 系统误差 | 第106-108页 |
| 5.8 h_1(1170)-h_1(1380)混合角 | 第108-109页 |
| 5.9 小结 | 第109-110页 |
| 第6章 K_S~0和π~0的单举测量 | 第110-137页 |
| 6.1 背景介绍 | 第110-111页 |
| 6.2 数据样本和蒙特卡洛模拟 | 第111-112页 |
| 6.2.1 实验数据 | 第111页 |
| 6.2.2 蒙特卡洛模拟 | 第111-112页 |
| 6.3 单举π~0产生截面 | 第112-125页 |
| 6.3.1 强子事例选择 | 第112-114页 |
| 6.3.2 π~0选择 | 第114-115页 |
| 6.3.3 本底分析 | 第115-117页 |
| 6.3.4 qqMC和实验数据的比较 | 第117-119页 |
| 6.3.5 信号提取 | 第119-120页 |
| 6.3.6 π~0单举产额 | 第120-121页 |
| 6.3.7 误差分析 | 第121-125页 |
| 6.4 单举K_S~0产生截面 | 第125-135页 |
| 6.4.1 强子事例选择 | 第125页 |
| 6.4.2 K_S~0选择 | 第125-127页 |
| 6.4.3 本底分析 | 第127页 |
| 6.4.4 qqMC和实验数据的比较 | 第127-128页 |
| 6.4.5 信号提取 | 第128-133页 |
| 6.4.6 K_S~0单举产额 | 第133页 |
| 6.4.7 误差分析 | 第133-135页 |
| 6.5 小结 | 第135-137页 |
| 第7章 总结和讨论 | 第137-139页 |
| 7.1 J/Ψ→η'h_1(1380) | 第137页 |
| 7.2 e~+e~-→ωπ~0 | 第137页 |
| 7.3 e~+e~-→ωη | 第137-138页 |
| 7.4 e~+e~-→K_S~0+X和e~+e~-→π~0+X | 第138-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42页 |
| 附录A 附录 | 第142-160页 |
| A.1 光子探测 | 第142-151页 |
| A.1.1 事例选择 | 第142-143页 |
| A.1.2 本底分析 | 第143-144页 |
| A.1.3 MC和实验数据的比较 | 第144页 |
| A.1.4 探测效率 | 第144-151页 |
| A.2 控制样本J/Ψ→ωη | 第151-160页 |
| A.2.1 事例选择 | 第151-152页 |
| A.2.2 本底分析 | 第152-153页 |
| A.2.3 MC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 第153页 |
| A.2.4 MC和试验数据的效率差别 | 第153-160页 |
| 致谢 | 第160-16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