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煤中有害元素定义和划分 | 第16-17页 |
1.2.2 煤及燃煤灰中典型有害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 第17-25页 |
1.2.3 燃煤过程中矿物转化对有害元素挥发行为的影响 | 第25-26页 |
1.2.4 煤炭资源洁净等级评价研究 | 第26-28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28-3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3-43页 |
2.1 淮南煤田地质背景 | 第33-38页 |
2.1.1 地层与含煤地层特征 | 第33-36页 |
2.1.2 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 第36-37页 |
2.1.3 淮南煤田构造概况 | 第37-38页 |
2.2 煤类分布与变质作用 | 第38-42页 |
2.2.1 煤类分布 | 第38-40页 |
2.2.2 煤变质作用 | 第40-42页 |
2.3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样品与分析方法 | 第43-50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43-46页 |
3.1.1 采样点分布 | 第44页 |
3.1.2 采样依据 | 第44-46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46-49页 |
3.2.1 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全硫和各种形态硫 | 第46-47页 |
3.2.2 煤的显微镜下鉴定 | 第47页 |
3.2.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第47页 |
3.2.4 X射线衍射(XRD) | 第47页 |
3.2.5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 | 第47-48页 |
3.2.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 第48页 |
3.2.7 原子荧光光谱(AFS) | 第48页 |
3.2.8 逐级化学提取实验 | 第48页 |
3.2.9 热重分析 | 第48-49页 |
3.3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煤岩煤质与成煤环境分析 | 第50-68页 |
4.1 概述 | 第50页 |
4.2 煤岩煤质特征 | 第50-56页 |
4.2.1 煤样的宏观描述 | 第50-53页 |
4.2.2 煤的显微组分特征 | 第53-56页 |
4.2.3 煤质特征 | 第56页 |
4.3 煤中灰分和硫分特征 | 第56-61页 |
4.3.1 煤中灰分的分布特征 | 第58-60页 |
4.3.2 煤中硫分的分布特征 | 第60-61页 |
4.4 煤中矿物及煤灰成分分析 | 第61-67页 |
4.4.1 煤中矿物成分特征 | 第61-63页 |
4.4.2 煤灰成分特征 | 第63-66页 |
4.4.3 灰成分与成煤环境的关系 | 第66-67页 |
4.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煤中典型有害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 第68-103页 |
5.1 概述 | 第68页 |
5.2 煤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总体含量特征与富集系数 | 第68-80页 |
5.2.1 煤中典型有害元素含量的总体特征 | 第68-78页 |
5.2.2 典型有害元素的富集系数 | 第78-80页 |
5.3 煤中典型有害元素的垂向变化特征 | 第80-86页 |
5.3.1 不同成煤时代煤中有害元素变化特征 | 第80-81页 |
5.3.2 不同煤层中典型有害元素的变化特征 | 第81-86页 |
5.4 煤中典型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86-102页 |
5.4.1 煤中典型有害元素总体分布特征 | 第87-95页 |
5.4.2 各典型有害元素的平面分布特征(以13-1煤为例) | 第95-102页 |
5.5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煤中典型有害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与赋存状态 | 第103-119页 |
6.1 概述 | 第103-104页 |
6.2 煤中典型有害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 | 第104-108页 |
6.2.1 煤中典型有害元素共生组合的聚类分析 | 第104-106页 |
6.2.2 煤中典型有害元素共生组合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6-108页 |
6.3 不同沉积环境煤中有害元素与灰分、硫分和煤灰成分的关系研究 | 第108-113页 |
6.3.1 煤中有害元素与灰分、各种形态硫的关系 | 第108-111页 |
6.3.2 煤中有害元素与煤灰成分的关系 | 第111-113页 |
6.4 不同时代煤中典型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特征 | 第113-117页 |
6.5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燃煤过程中典型有害元素的挥发行为与环境影响评价 | 第119-145页 |
7.1 概述 | 第119-120页 |
7.2 燃煤过程中典型有害元素的迁移分配和挥发特性 | 第120-132页 |
7.3 煤中典型有害元素挥发性的影响因素 | 第132-142页 |
7.3.1 不同升温速率对挥发速率的影响 | 第132-137页 |
7.3.2 燃煤过程中矿物转化对有害元素挥发行为的影响 | 第137-142页 |
7.4 煤中典型有害元素潜在环境影响评价 | 第142-143页 |
7.5 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八章 煤炭资源洁净等级评价研究 | 第145-173页 |
8.1 概述 | 第145-146页 |
8.2 洁净等级评价体系 | 第146-149页 |
8.2.1 总体评价思路 | 第146-147页 |
8.2.2 评价参数与评价因子优选 | 第147-149页 |
8.3 洁净等级划分与评价方法 | 第149-155页 |
8.3.1 洁净等级划分 | 第149-153页 |
8.3.2 洁净等级评价方法 | 第153-155页 |
8.4 应用分析 | 第155-172页 |
8.4.1 淮南煤田各主采煤层洁净等级评价结果 | 第155-169页 |
8.4.2 淮南煤田煤炭资源洁净等级评价结果 | 第169-172页 |
8.5 小结 | 第172-173页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73-177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73-175页 |
9.2 创新点 | 第175-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92页 |
附录 | 第192-203页 |
致谢 | 第203-204页 |
学位申请者简介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