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物领域的复杂网络社团检测和关键结点识别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8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8-11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 | 第11-17页 |
2.1 生物领域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1.1 生物安全概念及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2.1.2 生物领域研究团队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2.1.3 生物领域研究团队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2.2 复杂网络社团检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2.1 静态复杂网络社团检测 | 第14-15页 |
2.2.2 动态复杂网络社团检测 | 第15-1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3章 生物领域多层异质网络分析 | 第17-30页 |
3.1 数据准备 | 第17-19页 |
3.1.1 生物领域总数据集 | 第17-18页 |
3.1.2 生物领域研究者和研究团队数据集 | 第18-19页 |
3.2 生物领域多层异质网络介绍 | 第19-22页 |
3.2.1 实体类型相同的复杂网络构建 | 第20-21页 |
3.2.2 实体类型不同的二分网络构建 | 第21-22页 |
3.3 多层异质网络统计特性介绍 | 第22-24页 |
3.3.1 网络的度特征 | 第22-23页 |
3.3.2 最短路径长度、半径及介数 | 第23-24页 |
3.3.3 聚类 | 第24页 |
3.4 研究者和研究团队的网络统计特性 | 第24-29页 |
3.4.1 网络度分布 | 第24-26页 |
3.4.2 最短路径长度、半径及介数 | 第26-28页 |
3.4.3 聚类系数 | 第28-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生物领域异质复杂网络社团检测 | 第30-48页 |
4.1 动态网络社团检测PPNMF算法介绍 | 第30-34页 |
4.1.1 模型描述 | 第30-32页 |
4.1.2 算法描述 | 第32-33页 |
4.1.3 实验验证 | 第33-34页 |
4.2 生物领域异质复杂网络社团检测 | 第34-38页 |
4.2.1 研究者网络社团检测 | 第36-37页 |
4.2.2 研究团队网络社团检测 | 第37-38页 |
4.3 结点重要性评估指标 | 第38-41页 |
4.3.1 从h-index到c-index | 第39-41页 |
4.3.2 论文的c-index定义 | 第41页 |
4.3.3 研究者、研究团队的c-index定义 | 第41页 |
4.4 重要结点识别与分析 | 第41-46页 |
4.4.1 研究者c-index指标计算与分析 | 第42-44页 |
4.4.2 研究团队c-index指标计算与分析 | 第44-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总结 | 第48-49页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