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污泥堆肥富里酸的提取与分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污泥堆肥的概述第9-11页
        1.1.1 城市污泥处理现状第9页
        1.1.2 污泥好氧堆肥第9页
        1.1.3 污泥堆肥过程的影响因素第9-10页
        1.1.4 堆肥腐熟度的评价标准第10-11页
    1.2 富里酸的分离提纯与分级第11-15页
        1.2.1 富里酸的概述第11页
        1.2.2 富里酸的提取纯化方法第11-13页
        1.2.3 富里酸的分级方法第13-15页
    1.3 富里酸的结构与性质第15-17页
        1.3.1 富里酸的结构第15-16页
        1.3.2 富里酸的性质第16-17页
        1.3.3 富里酸的应用第17页
    1.4 研究背景、意义与内容第17-21页
        1.4.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页
        1.4.3 研究路线第18-21页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第21-33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1-22页
        2.1.1 实验药品第21-22页
        2.1.2 实验仪器第22页
    2.2 实验装置与操作第22-27页
        2.2.1 污泥堆肥装置第22-24页
        2.2.2 富里酸的提取实验第24-25页
        2.2.3 四级膜分离装置第25-26页
        2.2.4 树脂提纯富里酸第26-27页
    2.3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第27-33页
        2.3.1 污泥好氧堆肥测定项目第27-28页
        2.3.2 腐殖质各组分提取的测定项目第28-30页
        2.3.3 官能团的测定第30-31页
        2.3.4 表征测定方法第31-33页
第3章 污泥好氧堆肥第33-41页
    3.1 堆肥原料与运行参数第33页
    3.2 堆肥过程中的参数变化第33-38页
        3.2.1 堆体温度的变化第33-34页
        3.2.2 堆体含水率的变化第34-35页
        3.2.3 堆体pH的变化第35-36页
        3.2.4 堆体有机质的变化第36-37页
        3.2.5 堆体紫外光谱的变化第37-38页
    3.3 堆肥腐熟情况的评价第38-39页
    3.4 小结第39-41页
第4章 富里酸的提取工艺研究第41-67页
    4.1 单因素对富里酸的提取工艺的影响第41-49页
        4.1.1 固液比的影响第42-44页
        4.1.2 酸提反应时间的影响第44-45页
        4.1.3 酸提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5-46页
        4.1.4 酸提液浓度的影响第46-47页
        4.1.5 酸提液种类的影响第47-48页
        4.1.6 原料筛分、N_2保护的影响第48-49页
    4.2 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第49-53页
        4.2.1 正交试验的设计第49-50页
        4.2.2 正交试验的结果第50-52页
        4.2.3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第52-53页
    4.3 比色法测定样品浓度第53-58页
        4.3.1 标准溶液的配置第53页
        4.3.2 样品溶液的比色测定第53-55页
        4.3.3 比色法与容量法的结果对比第55-58页
    4.4 富里酸提取率的数学模型第58-64页
        4.4.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拟合第59页
        4.4.2 拟合模型的评价第59-60页
        4.4.3 不同因素条件下的模型分析第60-64页
    4.5 小结第64-67页
第5章 富里酸的纯化与表征第67-87页
    5.1 富里酸的纯化第67-68页
        5.1.1 树脂纯化法第67-68页
        5.1.2 膜分离纯化法第68页
        5.1.3 水洗纯化法第68页
    5.2 富里酸的性质第68-73页
        5.2.1 富里酸的溶解性第68-72页
        5.2.2 富里酸的吸湿性第72-73页
        5.2.3 官能团的测定第73页
    5.3 富里酸的表征第73-84页
        5.3.1 元素组成分析第73-76页
        5.3.2 X射线衍射分析第76-78页
        5.3.3 扫描电镜分析第78-79页
        5.3.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79-80页
        5.3.5 红外光谱分析第80-83页
        5.3.6 热重-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第83-84页
    5.4 小结第84-87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87-89页
    6.1 结论第87-88页
    6.2 建议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5-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丙酮低温催化氧化的新型Ce/Mn掺杂贵金属催化剂制备与评价
下一篇:微乳液法制备硅铁红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