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2.1 陶瓷色料概述 | 第9页 |
2.1.1 陶瓷色料的定义 | 第9页 |
2.1.2 陶瓷色料的发展概况 | 第9页 |
2.2 红色陶瓷色料 | 第9-12页 |
2.2.1 红色陶瓷色料概述 | 第9-10页 |
2.2.2 红色陶瓷色料的分类 | 第10-12页 |
2.3 硅铁红包裹色料 | 第12-13页 |
2.3.1 硅铁红包裹色料的概述 | 第12页 |
2.3.2 硅铁红包裹色料的合成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4 微乳液法合成SiO_2包覆核壳纳米材料 | 第13-20页 |
2.4.1 微乳液法概述 | 第13-14页 |
2.4.2 微乳液法合成SiO_2包覆核壳纳米材料的原理及优缺点 | 第14-15页 |
2.4.3 微乳液法合成SiO_2包覆核壳纳米材料的现状及实际应用情况 | 第15-20页 |
2.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3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22-26页 |
3.1 实验原料 | 第22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3.3 实验内容 | 第23-24页 |
3.3.1 正硅酸乙酯水溶液引入硅源制备Fe_2O_3/SiO_2色料 | 第23-24页 |
3.3.2 正硅酸乙酯引入硅源制备Fe_2O_3/SiO_2色料 | 第24页 |
3.4 测试与表征 | 第24-26页 |
3.4.1 差热-热重分析(DTA-TG) | 第24-25页 |
3.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5页 |
3.4.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第25页 |
3.4.4 色度测试 | 第25-26页 |
4 正硅酸乙酯水溶液引入硅源制备Fe_2O_3/SiO_2色料的研究 | 第26-40页 |
4.1 引言 | 第26页 |
4.2 实验 | 第26-2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9页 |
4.3.1 硅铁红色料前驱体TG-DTA分析 | 第27-28页 |
4.3.2 煅烧温度对硅铁红色料合成的影响 | 第28-31页 |
4.3.3 保温时间对硅铁红色料合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4.3.4 SiO_2/Fe_2O_3质量比对硅铁红色料合成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5 前驱体溶液浓度对硅铁红合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4.3.6 水油质量比对硅铁红合成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7 矿化剂对硅铁红色料合成的影响 | 第35-39页 |
4.4 小结 | 第39-40页 |
5 正硅酸乙酯引入硅源制备Fe_2O_3/SiO_2色料的研究 | 第40-54页 |
5.1 引言 | 第40页 |
5.2 实验 | 第4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3页 |
5.3.1 硅铁红色料前驱体TG-DTA分析 | 第40-42页 |
5.3.2 煅烧温度对硅铁红色料合成的影响 | 第42-44页 |
5.3.3 保温时间对硅铁红色料合成的影响 | 第44-46页 |
5.3.4 SiO_2/Fe_2O_3质量比对硅铁红色料合成的影响 | 第46页 |
5.3.5 前驱体溶液浓度对硅铁红合成的影响 | 第46-48页 |
5.3.6 水油质量比对硅铁红合成的影响 | 第48-49页 |
5.3.7 矿化剂对硅铁红色料合成的影响 | 第49-53页 |
5.4 小结 | 第53-54页 |
6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