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响应的电动汽车充放电调度策略的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 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5-17页 |
| 第2章 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的基础研究 | 第17-26页 |
| 2.1 电动汽车的硬件特性分析 | 第17-21页 |
| 2.1.1 电动汽车类别 | 第17页 |
| 2.1.2 电动汽车规模 | 第17-19页 |
| 2.1.3 电池类型与容量 | 第19-20页 |
| 2.1.4 充电设施 | 第20-21页 |
| 2.2 电动汽车的负荷特性分析 | 第21-23页 |
| 2.2.1 不同模式下电动汽车充电特性 | 第21-22页 |
| 2.2.2 电动汽车放电特性 | 第22-23页 |
| 2.3 电动汽车的用户行为习惯分析 | 第23-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需求响应技术的相关研究 | 第26-32页 |
| 3.1 需求响应技术的概述 | 第26-27页 |
| 3.1.1 需求响应概念的提出 | 第26页 |
| 3.1.2 需求响应的分类 | 第26-27页 |
| 3.2 针对分时电价的研究 | 第27-28页 |
| 3.2.1 分时电价的概念 | 第27页 |
| 3.2.2 分时电价的制定规则 | 第27-28页 |
| 3.3 电动汽车调度方法的研究 | 第28-31页 |
| 3.3.1 电动汽车无序充电的缺点 | 第28-30页 |
| 3.3.2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规划 | 第30-3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4章 日间电动汽车充放电调度策略 | 第32-45页 |
| 4.1 基于有序充电的数学模型 | 第32-33页 |
| 4.1.1 基于用户利益的目标函数 | 第32页 |
| 4.1.2 电动汽车充放电调度的约束条件 | 第32-33页 |
| 4.2 基于二阶段的电动汽车调度策略 | 第33-38页 |
| 4.2.1 第一阶段模型 | 第33-37页 |
| 4.2.2 第二阶段模型 | 第37-38页 |
| 4.3 算例分析 | 第38-44页 |
| 4.3.1 参数的设置 | 第38-40页 |
| 4.3.2 算例结果 | 第40-4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夜间电动汽车充放电调度策略 | 第45-56页 |
| 5.1 基于有序充电的数学模型 | 第45-46页 |
| 5.1.1 基于电网负荷平稳的目标函数 | 第45-46页 |
| 5.1.2 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约束条件 | 第46页 |
| 5.2 基于改进蚁群的电动汽车调度方法 | 第46-51页 |
| 5.2.1 蚁群算法的模型 | 第46-47页 |
| 5.2.2 改进的蚁群算法模型 | 第47-48页 |
| 5.2.3 改进蚁群算法在电动汽车调度上的应用 | 第48-51页 |
| 5.3 算例分析 | 第51-54页 |
| 5.3.1 参数的设置 | 第51-52页 |
| 5.3.2 算例结果 | 第52-5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6.1 本文所做工作与所得结论 | 第56-57页 |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2-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