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心理健康 | 第12-18页 |
1.1.1 心理健康概念 | 第12页 |
1.1.2 心理健康标准 | 第12-13页 |
1.1.3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1.1.4 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1.5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1.2 成长环境 | 第18-20页 |
1.2.1 成长环境概念 | 第18页 |
1.2.2 成长环境类别 | 第18-19页 |
1.2.3 家庭环境 | 第19-20页 |
1.3 社会支持 | 第20-22页 |
1.3.1 社会支持概念 | 第20-21页 |
1.3.2 社会支持分类 | 第21-22页 |
1.3.3 社会支持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4 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家庭环境、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2-24页 |
1.4.1 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2-23页 |
1.4.2 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家庭环境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 第23页 |
1.4.3 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3-24页 |
1.5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5.1 问题提出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6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7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6-29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2.2.1 家庭环境量表(FES) | 第26-27页 |
2.2.2 社会支持量表(SSRS) | 第27页 |
2.2.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第27页 |
2.3 步骤 | 第27-28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2.4.1 数据录入 | 第28页 |
2.4.2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9-41页 |
3.1 大学生家庭环境、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 | 第29-36页 |
3.1.1 大学生家庭环境的人口学变量的统计分析 | 第29-32页 |
3.1.1.1 不同性别大学生家庭环境状况比较 | 第29页 |
3.1.1.2 不同年级大学生家庭环境状况比较 | 第29-30页 |
3.1.1.3 不同成长环境大学生家庭环境状况比较 | 第30页 |
3.1.1.4 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家庭环境状况比较 | 第30-31页 |
3.1.1.5 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家庭环境状况比较 | 第31-32页 |
3.1.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人口学变量的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3.1.2.1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 第32页 |
3.1.2.2 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 第32页 |
3.1.2.3 不同成长环境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 第32-33页 |
3.1.2.4 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 第33页 |
3.1.2.5 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 第33页 |
3.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人口学变量的统计分析 | 第33-36页 |
3.1.3.1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33-34页 |
3.1.3.2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34-35页 |
3.1.3.3 不同成长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35页 |
3.1.3.4 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35-36页 |
3.1.3.5 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36页 |
3.2 大学生家庭环境、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3.3 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 | 第37-4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1-49页 |
4.1 大学生家庭环境、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 | 第41-46页 |
4.1.1 大学生家庭环境的基本特点 | 第41-44页 |
4.1.1.1 不同性别大学生家庭环境状况比较 | 第41页 |
4.1.1.2 不同年级大学生家庭环境状况比较 | 第41-42页 |
4.1.1.3 不同成长环境大学生家庭环境状况比较 | 第42-43页 |
4.1.1.4 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家庭环境状况比较 | 第43页 |
4.1.1.5 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家庭环境状况比较 | 第43-44页 |
4.1.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特点 | 第44-45页 |
4.1.2.1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 第44页 |
4.1.2.2 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 第44页 |
4.1.2.3 不同成长环境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 第44页 |
4.1.2.4 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 第44-45页 |
4.1.2.5 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 第45页 |
4.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 第45-46页 |
4.1.3.1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45页 |
4.1.3.2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45页 |
4.1.3.3 不同成长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45-46页 |
4.1.3.4 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46页 |
4.1.3.5 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46页 |
4.2 大学生家庭环境、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 第46-47页 |
4.3 大学生家庭环境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 第47-48页 |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