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玉米总体概况 | 第10页 |
1.1.2 隆平206育种进展 | 第10-11页 |
1.2 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杂种优势的定义与遗传机理 | 第11-12页 |
1.2.2 玉米杂种优势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水涝灾害 | 第13-15页 |
1.3.1 涝害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2 涝害对玉米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响应水淹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4 转录组学 | 第15-17页 |
1.4.1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转录组学在玉米中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2 引言 | 第17-18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3.1 植物材料种植,淹水处理以及取样方法 | 第18页 |
3.1.1 供试材料与种植环境 | 第18页 |
3.1.2 淹水处理与取样方法 | 第18页 |
3.2 叶片性状测定与数据统计 | 第18页 |
3.3 叶片RNA样品的提取与纯化 | 第18-19页 |
3.4 RNA文库构建,文库质控与上机测序 | 第19页 |
3.4.1 RNA文库构建 | 第19页 |
3.4.2 文库质控 | 第19页 |
3.4.3 上机测序 | 第19页 |
3.5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9-21页 |
3.5.1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 第19页 |
3.5.2 RNA-Seq数据与玉米B73参考基因组比对 | 第19-20页 |
3.5.3 转录组文库质量评估 | 第20页 |
3.5.4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20页 |
3.5.5 差异表达分析 | 第20页 |
3.5.6 利用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 第20-21页 |
3.6 实时荧光定量RCR(qRT-RCR) | 第21-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49页 |
4.1 玉米杂交种隆平206杂种优势的转录组分析 | 第23-38页 |
4.1.1 隆平206及其亲本的表型分析 | 第23-24页 |
4.1.2 RNA提取的质量与检测 | 第24-25页 |
4.1.3 RNA-seq测序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4.1.4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其分类 | 第27-28页 |
4.1.5 qRT-PCR验证 | 第28-29页 |
4.1.6 隆平206与父母本之间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 | 第29-30页 |
4.1.7 隆平206与父母本之间差异表达基因的COG功能分类 | 第30-35页 |
4.1.8 隆平206与父母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代谢调控途径分析 | 第35-38页 |
4.2 淹水胁迫下玉米杂交种隆平206的转录组分析 | 第38-49页 |
4.2.1 隆平206及水淹处理组的表型和生物量分析 | 第38页 |
4.2.2 RNA提取的质量与检测 | 第38页 |
4.2.3 RNA-seq测序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其分类 | 第40-41页 |
4.2.5 qRT-PCR验证 | 第41-42页 |
4.2.6 隆平206与水淹处理组之间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 | 第42-45页 |
4.2.7 隆平206与水淹处理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代谢调控途径分析 | 第45-46页 |
4.2.8 转录因子对隆平206水淹适应性的调节 | 第46-49页 |
5 讨论 | 第49-53页 |
5.1 玉米杂交种隆平206杂种优势的转录组分析 | 第49-50页 |
5.1.1 DGHP表达模式分析 | 第49页 |
5.1.2 碳代谢与杂种优势 | 第49-50页 |
5.1.3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与杂种优势 | 第50页 |
5.2 水淹条件下玉米杂交种隆平206的转录组分析 | 第50-53页 |
5.2.1 水淹导致隆平206体内光合作用率下降 | 第51页 |
5.2.2 水淹影响隆平206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乙醇发酵 | 第51页 |
5.2.3 AP2/ERF转录因子对于水淹条件下隆平206的低氧耐受性具有重要作用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62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