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问题 | 第10-17页 |
1.2.1 我国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及问题 | 第10-12页 |
1.2.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第12-16页 |
1.2.3 灌浆套筒连接预制构件抗震性能研究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装配式技术与保障房建设 | 第19-30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国外装配式结构体系 | 第19-23页 |
2.2.1 欧洲的装配式结构体系 | 第19-21页 |
2.2.2 美国的装配式结构体系 | 第21-22页 |
2.2.3 日本的装配式结构体系 | 第22-23页 |
2.3 国内装配式技术概述及应用情况 | 第23-28页 |
2.4 装配式保障房的发展方向 | 第28-29页 |
2.4.1 保障房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适应性分析 | 第28-29页 |
2.4.2 装配式保障房未来发展分析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装配式保障房套型结构工业化设计方案及评价 | 第30-47页 |
3.1 概述 | 第30页 |
3.2 设计原则及依据 | 第30-32页 |
3.3 标准户型设计、组合及工业化设计方案 | 第32-39页 |
3.3.1 套型设计 | 第32-35页 |
3.3.2 套型工业化设计方案 | 第35-37页 |
3.3.3 标准套型组合方案 | 第37-39页 |
3.4 装配式保障房标准化方案结构体系 | 第39-42页 |
3.4.1 结构体系和连接方法选用 | 第39-41页 |
3.4.2 装配式保障房标准层工业化设计方案 | 第41-42页 |
3.5 设计方案评价 | 第42-46页 |
3.5.1 提高预制率 | 第42-45页 |
3.5.2 降低成本 | 第45页 |
3.5.3 缩短工期 | 第45-46页 |
3.6 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装配式保障房结构动力弹性时程分析 | 第47-63页 |
4.1 概述 | 第47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4.2.1 设计参数 | 第47页 |
4.2.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47-49页 |
4.3 模态分析 | 第49-53页 |
4.4 计算参数输入 | 第53-56页 |
4.4.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3-55页 |
4.4.2 阻尼的输入 | 第55页 |
4.4.3 计算过程 | 第55-56页 |
4.4.4 控制指标 | 第56页 |
4.5 SAP2000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56-61页 |
4.5.1 基底剪力 | 第56-57页 |
4.5.2 层间剪力 | 第57-58页 |
4.5.3 位移时程分析 | 第58-59页 |
4.5.4 层间位移角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预制柱抗震性能的仿真分析 | 第63-85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64-70页 |
5.1.1 模型尺寸设计 | 第64-66页 |
5.1.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66-69页 |
5.1.3 单元类型选取及接触设置 | 第69页 |
5.1.4 荷载与边界条件设置 | 第69-70页 |
5.2 不同轴压比下预制柱与现浇柱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第70-79页 |
5.2.1 材料设置及工况设计 | 第70-72页 |
5.2.2 试件破坏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72-73页 |
5.2.3 滞回曲线对比及分析 | 第73-75页 |
5.2.4 骨架曲线对比及分析 | 第75-78页 |
5.2.5 延性性能分析 | 第78-79页 |
5.3 灌浆料强度对不同强度混凝土预制柱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79-83页 |
5.3.1 结构及参数设计 | 第79-80页 |
5.3.2 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80-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页 |
6.2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1:标准户型设计方案 | 第90-94页 |
附录2:标准套型组合方案(标准层方案) | 第94-98页 |
附录3:标准层工业化设计方案 | 第98-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12-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