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财务造假理论概述及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2.1 财务造假界定 | 第12页 |
2.2 多维视角及其与财务造假关系概述 | 第12-13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3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3-14页 |
2.3.3 博弈理论 | 第14页 |
2.4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2.4.1 上市企业财务造假动因研究 | 第14-15页 |
2.4.2 上市企业财务造假手段研究 | 第15-16页 |
2.4.3 上市企业财务造假审计办法及防范措施研究 | 第16-18页 |
3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情况分析 | 第18-29页 |
3.1 金亚科技简介 | 第18-20页 |
3.1.1 企业概况 | 第18页 |
3.1.2 组织结构 | 第18页 |
3.1.3 主要业务范围 | 第18-19页 |
3.1.4 财务状况 | 第19-20页 |
3.2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案例概况 | 第20-21页 |
3.2.1 财务造假案件经过 | 第20页 |
3.2.2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曝光源头 | 第20-21页 |
3.3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 第21-26页 |
3.3.2 虚增应收账款 | 第23-24页 |
3.3.3 虚构采购款 | 第24-25页 |
3.3.4 虚构工程款 | 第25-26页 |
3.4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最终结果 | 第26-29页 |
3.4.1 企业整体经营恶化 | 第26-27页 |
3.4.2 公司股价快速下滑 | 第27页 |
3.4.3 投资者利益大受侵害 | 第27-29页 |
4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成因多维视角分析 | 第29-36页 |
4.1 企业视角下内部治理因素 | 第29-31页 |
4.1.1 公司股权集中度高威胁中小投资者利益 | 第29-30页 |
4.1.2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职能无法发挥 | 第30-31页 |
4.1.3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 第31页 |
4.2 中介视角下的鉴证因素 | 第31-33页 |
4.2.1 外部审计独立性不足 | 第32页 |
4.2.2 中介机构人员任职金亚科技公司 | 第32-33页 |
4.2.3 与中介机构合作导致被发现可行性大大降低 | 第33页 |
4.3 IPO视角下的审查机制因素 | 第33-36页 |
4.3.1 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4.3.2 惩罚力度不足导致违法成本过低 | 第34-35页 |
4.3.3 监管机构针对舞弊行为和中介机构违规信息披露不完善 | 第35-36页 |
5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防范及治理措施 | 第36-41页 |
5.1 企业视角下内部治理体系完善 | 第36-37页 |
5.1.1 增强董事会及监事会的权利及独立性 | 第36-37页 |
5.1.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 第37页 |
5.2 中介视角下审计体系完善 | 第37-38页 |
5.2.1 提升会计行业自律性 | 第37-38页 |
5.2.2 增强外部审计独立性 | 第38页 |
5.3 IPO视角下审查机制完善 | 第38-41页 |
5.3.1 建立主动审查机制 | 第38-39页 |
5.3.2 提升企业财务造假成本 | 第39页 |
5.3.3 增强财务造假事后刑法惩戒力度 | 第39-40页 |
5.3.4 强化监管机构信息披露完整性 | 第40-41页 |
6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