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12-19页 |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三、研究思路、基本内容、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的现代性理论 | 第19-33页 |
第一节 现代性的含义与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启示 | 第19-23页 |
一、现代性的含义 | 第19-20页 |
二、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启示 | 第20-23页 |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 第23-28页 |
一、中国向现代性转化的基本条件 | 第23-26页 |
二、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国家治理与宪法 | 第28-33页 |
一、国家治理的现代性解释进路 | 第28-29页 |
二、宪法之于国家共同体的现代性建构意义 | 第29-33页 |
第二章 现代性视野中国家治理的困境与变革的思路 | 第33-47页 |
第一节 现代性视角下国家治理的困境及其根源 | 第33-38页 |
一、转型中国国家治理困境的表现形态、危害 | 第33-34页 |
二、现代性视角下国家治理困境的根源 | 第34-38页 |
第二节 制度认同:现代性融合进程中国家治理变革的思路 | 第38-47页 |
一、制度认同的缘起:现代性分化所引发的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危机 | 第38-41页 |
二、制度认同的价值内涵与表现形态 | 第41-42页 |
三、制度认同之于宪法回应的宏观面向 | 第42-47页 |
第三章 国家治理的宪法基础及其流变 | 第47-90页 |
第一节 宪法观念的起源与西方宪法的现代性流变 | 第47-68页 |
一、宪法观念的起源 | 第47-49页 |
二、个人权利本位的近现代自由主义宪法观 | 第49-52页 |
三、文化共融与当代立宪主义之路 | 第52-68页 |
第二节 中国宪法的现代性变迁 | 第68-76页 |
一、中国宪制运动的历史发展分析 | 第68-74页 |
二、中国宪法现代性变迁的制度反思 | 第74-76页 |
第三节 国家治理民主功能的演变与宪法回应的趋向 | 第76-90页 |
一、合法性承诺的失衡:代议制民主的内在局限性 | 第77-80页 |
二、公共性的展开:基于治理创新的民主思维转向 | 第80-83页 |
三、后立宪选择:相互尊重的规制 | 第83-90页 |
第四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现代宪法秩序的实现 | 第90-117页 |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与宪法秩序的价值协调 | 第90-105页 |
一、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分析进路 | 第90-96页 |
二、宪法秩序中的人权保障与权力维护 | 第96-97页 |
三、宪法秩序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 第97-101页 |
四、宪法秩序的普适性与民族性 | 第101-105页 |
第二节 中国走向宪法秩序的实现途径 | 第105-117页 |
一、确立以基本人权为核心的宪法价值 | 第105-107页 |
二、强化国家权力的人权保障义务 | 第107-112页 |
三、健全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 | 第112-113页 |
四、中国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与现代宪法秩序的契合 | 第113-117页 |
结论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