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表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1.1 荒漠植物抗逆机制 | 第15-28页 |
1.1.1 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形态结构适应 | 第15-17页 |
1.1.2 植物对逆境胁迫的生理适应 | 第17-28页 |
1.2 钠在荒漠植物中的有益作用及其应用 | 第28-31页 |
1.2.1 钠在荒漠植物体内含量、分布及形态 | 第28页 |
1.2.2 荒漠植物对钠的吸收、运输和积累 | 第28-29页 |
1.2.3 钠对荒漠植物的有益作用 | 第29-31页 |
1.3 红砂研究概况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不同浓度Na~+对红砂生长的影响及生理作用研究 | 第33-4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2.1.1 材料培养及处理 | 第33-35页 |
2.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5-36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2.2.1 植物培养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 第37页 |
2.2.2 不同浓度NaCl对红砂生长的影响 | 第37-41页 |
2.2.3 不同浓度NaCl对红砂光合作用及水分状况的影响 | 第41-43页 |
2.2.4 不同浓度NaCl对红砂Na~+、K~+和Ca~(2+)分泌与积累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 讨论 | 第44-46页 |
2.3.1 适量Na~+显著促进了红砂幼株生长 | 第44-45页 |
2.3.2 盐腺泌盐在红砂适应高盐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第45-46页 |
2.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Na~+提高红砂抗旱性的效果及生理作用 | 第47-7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3.1.1 植物培养及处理 | 第47-49页 |
3.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9-51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4页 |
3.2.1 干旱胁迫下适量NaCl对红砂生长及叶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51-54页 |
3.2.2 干旱胁迫下适量NaCl对红砂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4-58页 |
3.2.3 干旱胁迫下适量NaCl对红砂水分状况的影响 | 第58-59页 |
3.2.4 干旱胁迫下适量NaCl对红砂Na~+、K~+积累及Na~+分泌的影响 | 第59-61页 |
3.2.5 干旱胁迫下适量NaCl对红砂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3.2.6 干旱胁迫下适量NaCl对溶质在叶Ψs中贡献的影响 | 第62-63页 |
3.2.7 干旱胁迫下适量NaCl对红砂叶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 讨论 | 第64-70页 |
3.3.1 干旱胁迫下适量Na~+促进了红砂生长并维持了叶的解剖结构 | 第64-65页 |
3.3.2 干旱胁迫下Na~+显著增强了红砂光合能力并改善水分状况 | 第65-67页 |
3.3.3 Na~+在红砂渗透调节抵御干旱胁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 第67-68页 |
3.3.4 干旱胁迫下Na~+有效减轻了红砂膜脂过氧化 | 第68-70页 |
3.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Na~+提高红砂耐高温的效果及生理作用 | 第71-9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4页 |
4.1.1 植物培养材料及处理 | 第71-72页 |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72-74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7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6页 |
4.2.1 高温胁迫下适量NaCl减轻红砂叶和嫩枝热害的效果 | 第74-78页 |
4.2.2 不同温度下NaCl对红砂水分状态及光合的影响 | 第78-81页 |
4.2.3 不同温度下NaCl对 Na~+、K~+积累及Na~+分泌的影响 | 第81-83页 |
4.2.4 不同温度下NaCl对红砂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83-84页 |
4.2.5 不同温度下NaCl对溶质在渗透调节中贡献的影响 | 第84-85页 |
4.2.6 不同温度下NaCl对红砂叶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4.3 讨论 | 第86-91页 |
4.3.1 适量Na~+有效减轻了高温对红砂叶和嫩枝的烫伤 | 第86-87页 |
4.3.2 高温胁迫下适量Na~+维持了红砂叶解剖结构稳定并提高了光合能力 | 第87-88页 |
4.3.3 Na~+在红砂渗透调节抵御高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88-90页 |
4.3.4 高温胁迫下适量Na~+有效减轻了红砂膜脂过氧化 | 第90-91页 |
4.4 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Na~+提高红砂耐风沙的效果及生理作用 | 第92-11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5页 |
5.1.1 植物培养材料及处理 | 第93-94页 |
5.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94-95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9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8页 |
5.2.1 NaCl及叶表分泌物减轻风沙对红砂叶伤害的效果 | 第95-98页 |
5.2.2 风沙胁迫下NaCl及叶表分泌物对红砂水分状态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98-103页 |
5.2.3 风沙胁迫下NaCl及叶表分泌对红砂组织中Na~+、K~+积累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5.2.4 风沙胁迫下NaCl及叶表分泌对红砂叶中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2.5 风沙胁迫下NaCl及叶表分泌对溶质在叶渗透势中贡献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5.2.6 风沙胁迫下NaCl及叶表分泌对红砂叶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5.3 讨论 | 第108-112页 |
5.3.1 适量Na~+及叶表分泌物减轻了强风沙流对叶表皮组织的磨蚀 | 第108-109页 |
5.3.2 强风沙胁迫下适量Na~+改善了红砂水分状况并增强了光合能力 | 第109-110页 |
5.3.3 Na~+在红砂渗透调节抵御风沙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第110-111页 |
5.3.4 适量Na~+有效减轻了强风沙流胁迫引起的红砂膜脂过氧化 | 第111-112页 |
5.4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9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