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自适应光学技术及其原理 | 第15-20页 |
1.2.1 传统自适应光学 | 第16-19页 |
1.2.2 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 | 第19-20页 |
1.3 太阳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 | 第20-23页 |
1.3.1 太阳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1.3.2 太阳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 第22-23页 |
1.4 大视场相关夏克-哈特曼传感器图像波前斜率测量原理 | 第23-28页 |
1.4.1 大视场相关夏克-哈特曼传感器图像 | 第24-25页 |
1.4.2 波前斜率测量原理 | 第25-27页 |
1.4.3 平台选择 | 第27-28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框架 | 第28-30页 |
第2章 太阳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波前斜率测量方法 | 第30-38页 |
2.1 空间域相关算法 | 第30-31页 |
2.1.1 绝对差分算法 | 第30页 |
2.1.2 归一化互相关算法 | 第30-31页 |
2.2 频率域相关算法 | 第31-35页 |
2.2.1 离散傅里叶变换 | 第32-33页 |
2.2.2 相位相关算法及其原理 | 第33-35页 |
2.3 亚像素精度插值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归一化互相关算法计算量优化 | 第38-48页 |
3.1 减小搜索区域 | 第38-41页 |
3.2 分母部分计算量优化 | 第41-43页 |
3.3 分子部分计算量优化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4章 相位相关算法计算量优化 | 第48-60页 |
4.1 快速傅里叶变换 | 第48-51页 |
4.2 FFT的计算机实现 | 第51-55页 |
4.2.1 倒位序的实现及其改进 | 第51-53页 |
4.2.2 蝶形运算的实现及其改进 | 第53-54页 |
4.2.3 FFTW3库 | 第54-55页 |
4.3 二维实序列的快速傅里叶变换 | 第55-59页 |
4.3.1 实序列FFT | 第55-56页 |
4.3.2 二维离散矩阵FFT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多核CPU并行优化 | 第60-72页 |
5.1 多核CPU并行优化概述 | 第60-65页 |
5.1.1 线程级并行 | 第62-63页 |
5.1.2 指令级并行 | 第63-64页 |
5.1.3 数据级并行 | 第64-65页 |
5.2 归一化互相关算法并行优化 | 第65-67页 |
5.3 相位相关算法并行优化 | 第67-68页 |
5.4 程序设计优化 | 第68-70页 |
5.4.1 指针寻址 | 第68页 |
5.4.2 消除伪共享 | 第68-69页 |
5.4.3 分支优化 | 第69-70页 |
5.5 算法兼容性分析 | 第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2-84页 |
6.1 仿真 | 第72-76页 |
6.2 室内实验 | 第76-8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8页 |
7.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总结 | 第84-85页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85页 |
7.3 展望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6页 |